读政工·做法篇9—12
(2014-09-23 18:21:11)
9.公孙龙“为辩”
原文: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译文:有个公孙龙的人,善于作“坚白同异”的辩论考证,平原君尊他为座上宾。孔穿从鲁国来到赵国,与公孙龙辩论“奴婢有三个耳朵”的观点,公孙龙辩解十分精微,孔穿无以对答,一会儿就告辞了。第二天他再见平原君,平原君问:“昨天公孙龙的一番论述头头是道,先生觉得如何?”回答说:“是的,他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来。虽然如此,毕竟不是事实。我想再请教您;现在论证三个耳朵十分困难,又非事实;论证两个耳朵十分容易而确属事实,不知道您将选择容易、真实的,还是选择困难、虚假的?”平原君也哑口无言。第二天,平原君对公孙龙说:“您不要再和孔穿辩论了,他的道理胜过言辞,而您的言辞胜过道理,最后肯定占不了上风。”
叙事:以上记载,是对公孙龙辩析才能的展示。公孙龙,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传说字子秉,赵国人,曾做平原君的门客,反对诸侯间兼并战争,著作有《公孙龙子》。
品读随笔:“为辩”漫谈
公孙龙参与的这场辩论颇有意思。简略表述是:辩论的主持者是平原君。辩论的内容是关于人耳问题。正方是孔穿,从鲁国而来的辩手,辩题为奴婢长的是两只耳;反方是公孙龙,赵国辩手,辩题为“奴婢三只耳”。在辩论中,公孙龙辩解十分精致,孔穿无以对答,在场人都认为公孙龙“论述头头是道”,就连孔穿也认为公孙龙的论述精彩,“几乎能让奴婢真的长出三只耳朵”。辩论结果,主持者平原君最后裁定,二人难分胜负,因为孔穿的“道理胜过言辞”;公孙龙的“言辞胜过道理”。
领导者,尤其政工领导者,要重视加强辩论演讲修养,这既是本职工作的需要,又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辩论演讲,看似一种活动,实为一种文化,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早在东周时期的这场辩论,与今天的辩论演讲是多么相似、相通。可以说,今日的演讲是昨日辩论的继续和发展,公孙龙犹如现在的最佳辩手。
公孙龙在“辩耳”中一展才华并非偶然,而是他善于理性思维的必然反映。他的名辩论题“离坚白”、“白马非马”等,就显示出较高水准。仅以“离坚白”为例,就可说明这一点。
“离坚白”是公孙龙的名辩论题。这一论题认为,人们感觉接触到的事物的各个属性,都只能是绝对分离的独立体。认为眼睛看不到石之坚,只能看到石之白,因此“无坚”;手摸不到石之白,只能触及石之坚,因此“无白”。由此断言“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简言之,就是“坚”与“白”是互相分离、各自独立的。公孙龙的这些论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为他“辩耳”制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0.马太后“思损”
原文:故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冀乘此道,不负先帝。
译文:所以我日夜自警自厉,反省自己的贬损,是希望遵循这一宗旨,不辜负先帝。
叙事:汉章帝时期的马太后,自己不干预朝政,也不准别人借光升迁。公元79年4月癸卯(19日),她听说自己的亲戚依仗而封侯,立即站出来制止。以上就是她制止时说的一段话。
品读随笔:“思损”漫谈
马太后是不是铁面无私的人,没有深究。但敢肯定地说,她是个孔孟之道的信奉者。她所说的“日夜惕厉,思自降损”,便可印证这一点。“日夜惕厉,思自降损”,实质就是自厉、自省。马太后以自省自厉来要求自己和亲友,不是心血来潮的奇思异想,实在是扎根于深厚文化传统的自然秉承。因为自省自厉正是孔孟之道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自降损”,是一种做人的品格。孔子、孟子多有言论语录,不仅如此,而且他们还是善于反省的大师。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本来是别人的过错,孔子看到后就反省自己,这是多么高大的境界和胸怀。孟子也常从他人行为中反省自己,最为著名的方法是“反求诸己”: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在中国历史上,大凡传承孔孟之道的儒家人物,都这样要求自己。不要说马太后是这样,就是那些南征北战的将领也注意这样去做。
清代名将曾国藩以尊孔学儒为高,注重反省治心,“逐日检点”自我,不可一天怠慢。他在《笃行篇》中说:“吾辈治心治身,理亦不可太多,知亦不可太杂,切身日日用得着的,不过一两句,所谓守约也。”在家庭里,他负有教育诸弟及子女的责任,以自己的行为,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在军队中,他负有转化腐败风气的义务,以自身的榜样,严于律己而带动部属。正由于曾国藩如此自厉自省,才使得他获得了治家、带兵的“双赢”。看来,人生中如能“日夜惕厉,思自降损”,是多有裨益的。
11.廉颇“负荆”
原文: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至门谢罪,遂为刎颈之交。
译文:廉颇听后很惭愧,便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负请罪,两人从此结为生死之交。
叙事:公元前279年,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对廉颇的退让。廉颇知道这一真相后,感到万分愧疚,于是出现了廉颇“负荆”向蔺相如请罪认错的一幕。
品读随笔:“负荆”漫谈
提到“负荆请罪”这句成语,自然会想起“将相和”这个典故。赵国蔺相如以国为重,不计私仇;大将军廉颇忠心为国,勇于改过。两人在大敌当前,以国家利益为重,“交欢言和”,蔺相如的忍让大肚,令人敬佩;廉颇的“负荆请罪”,也成为美谈。
在一个国家,首相与大将军不和,是一件天大的事情。蔺相如是赵国的一位忠臣,为赵国强大做了许多工作,因而被加封为“上卿”,其地位在大将军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却居于蔺相如之下,心里不服。于是处处找茬,与上卿过不去。而蔺相如处处躲着让着大将军。蔺相如告诉手下人:一个国家如果文臣武将之间有了意见,国家就危险了;现在秦国不敢打我们,就因为有我和廉颇两人在,如果少了一人,国家就完了。后来,这话传到廉颇耳里,他心里很惭愧,明白蔺上卿如此宽容,因此背负荆条去向蔺相如跪拜请罪。从此,两人和好如初。
12.明帝“罢浮”
原文: 二月,壬午,诏曰:“世之质文,随教而变。兵乱以来,经学废绝,后生进趣,不由典谟。岂训导未洽,将进用者不以德显乎?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其浮华不务道本者,罢退之!”于是免诞、飓等官。
译文:二月,壬午(初四),下诏说:“社会风气的朴实和浮华,随着教化而改变。兵荒战乱以来,儒家经典的教授完全荒废,年轻人上进的途径,不是通过经典,这不是训导不恰当,对将提拔任用的人不突出考察品德吗?从现在起,郎官必须通晓一种经典才可以升任地方长官,博士按标准进行考核,择取成绩优秀者立即录用,华而不实、不务正业的人罢免!”于是,免去诸葛诞、邓飓等人官职。
叙事:公元230年,魏明帝赞同代理司徒董昭上疏,深疾虚伪不真之人,立即下诏加以追究。上面的那段文字,记载了当时“罢浮正官”的情况。
品读随笔:“罢浮”漫谈
魏明帝太和四年,尚书诸葛诞等人,不讲真才实学,不办实事,华而不实。他们身为朝廷高官,不为君效力,不为民办事,却结成朋党,互相吹捧,打击正气,助长歪风。社会上一些人,也争相效尤,不在学问上求进取,削尖脑袋钻“关系网”。一时间,“知识贬值”、“实干无用”泛起,社会混乱,人心浮动。
对那些虚伪不实的人要加强教育,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然而,对于屡教不改者,不可姑息迁就,继续让他们这样下去。国与家一样,总是兴旺富裕为好。一时富裕不了,也不要紧,只要实干,迟早会过上好日子。
可是上下风气不正,只说不干;自己不干还不让别人干,甚至让“不干事的人整干事的人”。如果允许这种风气存在,是永远也过不上好日子的。不仅如此,而且意味着这个家将要衰败,这个国将要灭亡。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正义之声、危机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