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鉴系列笔记一:读政工·做法篇1—4

(2014-09-21 12:37:48)
标签:

《资治通鉴》

笔记

政工

 

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说,而且还要做。说得好听,更要做得模范。教育者应为人表率,导之以行。“做法篇”中的做法,是一些富有启示性的行为。这些行为,有关心人的、有启迪人的、有影响人的、有帮助人的等,值得带兵人特别是政治工作者一读。

 

1刘邦“示约”

原文:(刘邦)谓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吾与诸侯约,先入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馀悉除去秦法,诸吏民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霸上,待诸侯至而约定束耳!”

译文:(刘邦)对父老乡亲说:“父老们遭受秦朝严刑苛法的苦累已经很久了!我与各路诸侯曾和怀王约定,先入关中的人称王。据此我就在关中称王了。如今与父老们约法三章吧:杀人的人处死,伤人者和抢劫者依法治罪。除此之外,秦朝的法律统统废除,众官吏和百姓都照旧安定不动。我之所以到这里来,是为了替父老们除害,而不是来欺凌你们的,请你们不必害怕!况且我所以领兵回驻霸上,不过是为了等各路诸侯到来后订立一个约束大家行为的规章罢了。”

叙事: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以战胜者身份进入咸阳后,当看到秦王宫中辉煌壮丽的“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的时候,眼花缭乱了,恋恋不舍,产生了安事逸乐的思想。他手下大将樊哙便直言进谏,提醒他“欲要天下”还是欲当“富家翁”呢?张良也认为樊哙言之有理。在张良、樊哙的忠言劝说下,刘邦立即还军霸上,与乡亲父老“约法三章”,深得关中老百姓拥护,唯恐刘邦不在秦地称王。

品读随笔: “示约”漫谈

刘邦在霸上“约法三章”,深得民心,使乡亲父老看到这支军队的纪律所严,感到这支军队的希望所在,唯恐汉军离开关中。可见,刘邦在霸上“示约”的做法,是一次颇为高明的做法。从思想政治的角度上说,是较为成功地实施了一次争取民众的宣传教育工作。

用“示约”的形式,来宣传群众,争取群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不论是抗日战争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我军严格用纪律约束部队,切实承诺维护群众的利益,使党和军队与人民群众息息相通、心心相连。“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我军统一的革命纪律,它用通俗明确的语言,把党为军队规定的纪律和政策,具体地展示在人民群众面前,深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它对于加强军队建设,保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贯彻执行,团结人民、战胜敌人,起了重要作用。

“示约”有个务虚问题,但重在务实。“示约”的做法,首先要求取得轰动效应,其后要付诸于行动。“示约”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见之于实效。“示约”者的示约,是否真诚有效,被“示约”者在听其言之后,更加注重的是观其行。如果“示约”者在实践中有任何的不守约行为,便会失信于人,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更加严重。所以,任何形式的“示约”包括各种承诺,都要讲究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不要玩虚的,必须来实的。

 

2刘秀“居前”

原文:六月,己卯朔,秀与诸营俱进,自将步骑千余为前锋,去大军四五里而陈;寻、邑亦遣兵数千合战,秀奔之,斩首数十级。诸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秀复进,寻、邑兵却,诸部共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前,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秀乃与敢死者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冲其中坚。寻、邑易之,自将万余人行陈,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独迎与汉兵战,不利,大军不敢擅相救;寻、邑陈乱,汉兵乘锐崩之,遂杀王寻。城中亦鼓噪而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莽兵大溃,走者相腾践,伏尸百余里。

译文:六月己卯朔(初一),刘秀和各营部队一同出发,亲自带领步兵和骑兵一千多人为前头部队,在距离王莽大军四五里远的地方摆开阵势。王寻、王邑也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带兵冲了过去,斩了几十人首级。将领们高兴地说:“刘将军平时看到弱小的敌军都胆怯,现在见到强敌反而英勇,太奇怪了!请让我们冲在前面吧,以便协助将军!”刘秀又向前进兵,王寻、王邑的部队退却;汉军各部乘机都冲杀过去,斩了千百个首级。接连获胜,继续进兵,将领们胆气更壮,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刘秀就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从城西滍水岸边攻击王莽的主将营垒。王寻、王邑轻视汉军,亲自带领一万余人巡行军阵,戒令各营都按兵不动,单独迎上来同汉军交战,不利,大部队又不敢擅自相救;王寻、王邑所部阵乱,汉军乘机击溃敌军,杀了王寻。昆阳城中的汉军也击鼓大喊而冲杀出来,里应外合,呼声震天动地;王莽军大溃,逃跑者互相践踏,倒在地上的尸体遍布一百多里。

叙事:以上记载的是刘秀“居前”杀敌的故事。公元23年6月1日,刘秀亲自带领一千多兵马为前头部队,在距王莽大军很近的地方摆开阵势。王莽的将领派出几千人前来交战,刘秀带兵冲过去斩杀几人。刘秀的行动带动和影响了将兵,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百,英勇杀敌的。这时,刘秀和敢于牺牲的三千人一起,从滍水攻击王莽的主将营垒,王莽军大溃,踩死溺亡不计其数。汉军的胜利消息,很快遍布天下,影响着海内豪杰。

品读随笔:“居前”漫谈

汉军在滍水打败王莽军主力,刘秀的模范行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强敌面前,刘秀带兵居前冲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动了部属,打得敌人四处溃逃,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刘秀的“居前”行为,叫做“身先士卒”。所谓“身先士卒”,就是冲在士兵前面、奋勇杀敌。今天的领导者,也应这样要求自己;思想政治工作,要大力宣扬这一做法。

常言道“有不怕死的将军,才有敢死的士兵”。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而战场却是残酷的。在这样的战场上,既是对部队的检验,更是对领导的考验;既可以展示指挥者的指挥才能,又可以透视指挥员的品格行为。以身作则、不怕牺牲的自觉行为,是指挥者应该具备的品格。这种品格和行为,不仅是一种凝聚力、号召力,而且是一种具有哲理的魅力。

靠前指挥,“跟我上”,带领士兵英勇作战,不但会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且还会减少牺牲。相反,言行不一,脱离士兵,贪生怕死,不敢靠前指挥,既涣散军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常常必败无胜,往往必死无疑。这叫榜样的“力量”,又叫“身先士卒”的辩证法。

未来战争中的“居前”杀敌,虽然也是要求战争指挥员带头英勇作战,但不完全是停留在原来的样式上,突出强调要加大科技含量。第一,要“居前”在科技观念上,讲究信息化作战的意识要比别人强一些;第二,要“居前”在科技掌握上,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要比别人多一些;第三,要“居前”在科技使用上,运用新技术新装备的能力要比别人高一些。总之,未来的军事指挥员在作战时,要善用科学技术带头与敌人作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和带动部队。

深入士兵之中,是军事指挥者发挥“居前”作用之源。没有深入,就没有感情基础。没有感情的“居前”,就难以在战争中产生真正的效果。拿破仑对此有切肤之感。据记载,滑铁卢战役之后,拿破仑曾经把这次决定命运的失败,归咎于他“很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这个带有滑稽色彩的结论,史学家未必赞成,但就拿破仑本人来说,也许的确是发于内心的自责。拿破仑确实是一个注意深入士兵的将领,他几次历尽艰险的远征,都走在风尘仆仆的队列里,置身于枪林弹雨的前线,与士兵同甘苦、共患难,赢得了士兵的拥护和爱戴。一旦疏远了士兵,“很久没有和士兵一起喝汤了”,也就失去了力量的源泉。从这个意义上讲,拿破仑的自责不无道理,也值得后人引为鉴借。

 

3冯异“行后”

 

原文:大树将军者,偏将冯异也。为人谦退不伐。敕吏士非交战受敌,常行诸营之后。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屏树下,故军中号曰“大树将军”。

译文:大树将军是指偏将冯异。他为人谦逊退让,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命令他的部属除非跟敌人交战或遭受敌人的攻击外,其他时候都要排在别的部队后面。每到一个地方,将领们聚在一起大谈自己的功劳,只有冯异独自坐在树下不去参与,所以军中称他“大树将军”。

叙事:冯异是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的元勋之一。据传冯异之所以屡建奇功,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和他的部属谦虚谨慎。冯异“行后”的做法,在远近四方产生了良好的反响。公元24年,刘秀重新调整兵马,把新收容的官兵分配给各将领。这时,被分配的官兵们纷纷争着要隶属于其下。

品读随笔:“行后”漫谈

东汉偏将冯异,不仅自己“谦退不伐”,被人们称为“大树将军”,而且还教育部属打了胜仗不争功,应该“常行诸营之后”。这种自觉“行后”的做法,令人敬佩。

自觉“行后”,是头脑清醒、品德高尚的体现。古人云:“骄兵必败”。打了胜仗是一件好事,但如果头脑发昏、得意忘形,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失败就可能伴随而至。只有在胜利面前,从各方面谨慎自我,不居功自傲,不追名逐利,才有可能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今后的作战中再立新功。

自觉“行后”,不会否定功劳。一般地说,功劳是客观存在的,不因为“行后”而减少,也不因为争功而增加。有时因为“行后”,给人以误解,但是暂时现象,迟早会得到社会承认。即便是由于“行后”被误解了,也是高尚的无名英雄。

当然,对于自觉“行后”者,组织上要客观公正地对待。特别是在论功行赏时,不能让那些无功而抢功者占便宜,也不能让那些有功而“行后”者吃亏。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不公正,就会挫伤积极性,有害于事业。

 

4王翦“休士”

原文:王翦取陈以南至平舆。楚人闻王翦益军来,乃悉国中兵以御之;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数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投石、超距。”王翦曰:“可用矣!”楚既不得战,乃引而东,王翦追之,令壮士击,大破楚师,至蕲南,杀其将军项燕,楚师遂败走。王翦因乘胜略定城邑。

译文:秦将王翦率大军取道陈丘以南抵达平舆。楚国人闻讯王翦增兵而来,便出动国中的全部兵力抵抗秦军。王翦下令坚守营中不与楚军交锋。楚人多次到营前挑战,秦军始终也不出战。王翦每天让士兵休息、洗沐,享用好的饮食,安抚慰问他们,并亲自与他们共同进餐。这样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王翦派人打听:“军中进行什么嬉戏啊?”回答说:“军士们正在玩投石、跳跃的游戏。”王翦便说:“这样的军队可以用来作战了!”此时楚军既然无法与秦军交锋,就挥师向东而去。王翦即率军尾追,令壮士们发起突击,大败楚军,直至蕲县之南,斩杀楚国将军项燕,楚军于是溃败逃亡。王翦乘胜夺取并平定了楚国的一些城镇。

叙事: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大军抢先抵达平舆。楚国出动所有兵力抵抗。王翦下令固守营垒,不论楚军如何挑战叫号,都不准出战交锋。王翦的部属在军营内尽情休息、洗沐、做游戏。待士兵玩好、休息好后,敌军也疲惫了。这时,王翦才下令发起突击,大败楚军。

品读随笔:“休士”漫谈

秦将王翦率大军抢先占领平舆后,采用了“休士”做法。主要是唱好了“三步曲”:一是“敌攻我守”。主意已拿,方针已定,始终坚守营垒。二是“敌扰我逸”。不论敌人如何挑动骚扰,坚持睡大觉、尽情乐。三是当“守者逸、攻者劳”时,发起突击,精神饱满地英勇杀敌。《孙子兵法·军争篇》中云:“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古代佚与逸相通,此处的“以佚待劳”意思也是,部队休整充分,精力旺盛壮志高昂。

让部队休息好、娱乐好,也是思想政治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会休息的部队,是没有战斗力的部队。因为任何一个军人的体力资源,都是有限的。劳累过度,会使这种资源枯竭;善于休整,便可以有效地利用这种资源。军事上的体力资源配置力求科学合理,做到有劳有逸、劳逸结合。这样,有限的体力资源就会在战场上发挥巨大的作用。高科技战争,虽然改变了过去的单一战场厮杀、肉体消灭,使信息武器以及其它一些“软杀伤”武器走上战争舞台,但掌握和操作这些武器的人,仍然需要大量体力和智力的支出,也有一个注意休整安逸的问题。所以说,“逸则可作,劳则可败。”部队休整充分,精力就旺盛;得不到休整,精力就疲惫。善“佚”者,善战也。

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疲劳仍是困扰军队的大敌。善于休整部队就是与这种敌人作斗争的好做法。在伊拉克战场上有一种说法:“疲劳也成联军大敌”。的确如此。据报道,美英联军对伊开战一周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伊科边境向伊拉克腹地深入了数百公里,都程度不同地受到疲劳的困扰。在进逼巴格达的路途上,美海军陆战队经历许多战斗,据说其中最漫长、最艰苦的就是克服疲劳的战斗。一位营级指挥官说,缺乏睡眠是“我们的头号大敌”。后来,他们经过一段时间休整之后,才使疲劳现象得到了缓解。可见,解决“休”与“劳”的问题,仍然是作战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