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工·看法篇(19—22)
(2014-09-20 14:31:27)19.对“贪有”的看法
原文: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
译文:一心扩充地盘就会精疲力尽,一心推广恩德就会强盛。拥有自己所得的人,得到安定;贪图别人所得的人,变得凶残。
叙事:公元51年,朗陵侯臧宫、扬虚侯马武上书汉光武帝刘秀,想借北匈奴闹灾荒之机,出兵一举占领其地盘。光武帝没有采纳,并用诏书的形式讲了不开战的道理。这个道理就在以上的那段话里。
品读随笔:切莫贪人之有
“有其有”与“贪人有”,是对“有”的两种不同态度。在汉光武帝看来,对外政策的基点,应放在自己所有上,而不应去贪图别人所有上,这是自卫还是侵略的分水岭。由于动机不同、出发点不一,所以结果也大不相同。前者将得到的是安宁,后者将会变得贪婪凶残。正确地对待“有”,不仅是军事上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人生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古人云: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在人生的道路上,知足就会觉得心中像天地一样宽广,贪得无厌就会觉得宇宙十分狭小。所谓“有”,指的是所得。“有其有”,知足本该属于自己的所得,活得就会潇洒、轻松、快乐、安定;“贪人有”,贪图本不该属于自己的所得,自然是生活得不潇洒、不轻松、不快乐、不安定。在人生所得中,总会遇到功名利禄的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愈多愈厚,人生就愈美妙滋润。其实并非如此,就“贪人有”者而言,在功名利禄上从不满足自己所得,往往是不惜代价巧用权谋,没有得到,想法得到;得到了一些,又想得到更多;得到了更多,又想得到更大;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又怕失去这些;自己得到了,还害怕自己的子孙得不到,如此患得患失,没完没了,何时何处是个尽头呢?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其意是说,声名与生命相比哪一种更为亲切?生命与货物相比哪一样更为贵重?得到与失去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地追求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价,过多地积敛财物就必定要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明白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治的平安。世间万物能知足就能安乐,贪婪必定导致凶残,凶残必定招致祸害、乃至亡身。
《庄子·达生》中说:“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知之所无奈何。”意思说,懂得生命实情的人,不追求生活所不应有的身外之物;懂得命运实情的人,不追求命运所无法得到的东西。真正的达生达命者人格产生于对私欲的抗拒,只有拨开私欲的乌云,心灵才能充盈着道德的光芒。在道德与物欲的争斗中,“有其有者安,贪人有者残”,能勒住欲望的野马,你就会成为一个品格高尚、活得充实的人。
20.对“知为”的看法
原文:患为之者不知,知之者不得为也。
译文:怕就怕愿做事的人不懂得怎样做,懂得怎样做的人却不愿意去做。
叙事:公元231年,东阿王曹植发现朝政任用的将领多数素质不高,是一些不会做事、不愿管事的人。于是,曹植上书魏明帝曹丕,形象地用以上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魏明帝听后,表示赞同。
品读随笔:提高想干会干素质
“为之不知,知之不为”的现状,确实令人生畏。它说的是“为”与“知”两方面的问题。所谓“为”是想干;所谓“知”会干。想干的不会干,会干的不愿干。这种现象,怎么不让人忧虑生畏呢?如果是一支这样的部队,非打败仗不可;如果是一个这样的生产单位,这个单位非垮不行。
“为之者不知”,是个专业素质问题。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组织经济建设,必须要解决一个“不知”的问题。想干而不会干,是一个实际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最主要的是创造条件,抓好学习和训练。从不知到知,虽然有一个过程,但只要有计划、有内容、有措施地组织好学习训练,就会缩短这个过程,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而达到会干的目的。
“知之者不为”,是个思想素养问题。不论是带兵打仗,还是组织经济建设,首先要有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立足岗位,专注工作。一个“知之不为”者,即使本事再大,知识再多,他不愿干,没有这种兴趣和责任心,带兵就很难把兵带好,组织经济建设就难以获得成功。会干不愿干,从思想深处来分析,是个进取心的问题。一般说来,进取心问题解决了,“知之者”不仅乐意干,而总想更上一层楼。从这个意义上说,“知之”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进取心则是这个条件的基础。
由此可见,要构建和谐的发展的社会,就应该从根本上解决“为之不知,知之不为”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应从多方面做工作,但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专业技术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人的素质提升了,“不知”者就不会为了“为之”而犯愁;“知之”者在“为之”上也有了积极性。这时,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局面是:“为之者知之,知之者为之”。
21.对“火薪”的看法
原文: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因谓之安。今寇贼未殄,猛将拥兵,检之则无以应敌,久之则难以遗后,当盛明之世,不务以除患,若子孙不竞,社稷之忧也。
译文:把火苗放在柴堆下面而睡在其上,还认为是平安。如今贼寇未灭,猛将拥兵自重,限制约束他们就无法应付敌人,长久下去则难以传予子孙,当此国家盛明之时,还不全力除害,如果将来子孙不强,必是国家的忧患。
叙事:公元235年,三国中的魏国打了一些胜仗,初显一派盛明景象。魏明帝便热衷于土木兴建工程,不仅已经兴建了许昌宫,而且还要兴建洛阳宫。一些朝廷大臣纷纷上书表示反对。大臣颜渊也向明帝劝谏,说了上面的一段话。
品读随笔:身在险中要知险
“置火积薪之下而寝其上”,形容所处环境十分危机。“火”与“薪”的接触,尤其是把火苗放在柴堆下面,随时有燃烧的可能。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有人还在柴火上面安稳地睡大觉,这是何等的危险!“置火积薪”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身在险中一定要有危机感。
确有这样一些人,身在险中不知险,不能正确分析所面临的形势,本来已十分危险,却无动于衷,麻木不仁,甚至高枕无忧。当别人提醒他时,还认为是无中生有、小题大做。当大祸降临后,才如梦初醒,后悔莫及。不论在政治斗争中还是军事斗争中,都会有这种人和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加强教育疏导,增强人们的危机意识,积极做好处理危机的工作。
其实,在经商中也要有这种“置火积薪”的危机感。商场如战场,竞争异常激烈,斗争十分残酷。没有危机意识,注定最后失败属于你。要想避免失败,笑到最后,就必须先人一手,超前发现危机,及时采取措施化解危机。在一些经商高手看来,把“置火积薪”作为座右铭,时刻想到自己是睡在其上,有助于增强做好工作的自觉性,从而更加主动性地与强者作正当的竞争,并以高超的竞争艺术去获取胜利。所以说,经商好象是打仗,又不是打仗,毁人之心不可有,但危机之感不可无。
22.对“苦逆”的看法
原文:夫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
译文:良药苦口,只有病人才会甘之若饴;忠言逆耳,只有通达之人才能自觉接受。
叙事:公元252年,吴主孙休病逝,太子孙亮继位。太傅诸葛恪让多次触犯法度的齐王孙奋离开要地,迁徙豫章(今江西南昌)。可是,孙奋不从。这时,诸葛恪写信严肃地指出其问题,并加以教化。孙奋看信后,非常惧怕,随即就迁徙到南昌。以上就是信中所说的一句话。
品读随笔:自觉接受批评意见
从“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这句古语,忽地想起另一名言:最拙劣的赞美要比最高明的批评好听,但十句赞美不如一句批评的话价值高。看来,“苦口”、“逆耳”之类的批评,其价值就更高了。问题是,这样高价值的批评,到底有多少人愿意听;即便愿意听了,又有多少人真正付诸于行动?所以,“甘之受之”的问题,是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般说来,被批评者对于合乎我意、无碍大事的批评意见,可以做到“甘之受之”。然而,对于批评者直言说“不”的意见,被批评者能否做到“甘之受之”呢?这才是最实际的考验。所以,“甘之受之”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就很难。不过,也有不少人在难中做到了。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妨,看看两则事例:
唐太宗刚开始任用魏徵当尚书时,下诏征调16岁以上而未满18岁男子为府兵,当敕令下达到尚书省,却被魏徵压住了。唐太宗知道后大为恼火,直召魏徵责问,魏徵仍然以“不”来应对。他说:“兵不在多,而在指挥有术,何必把未成年人拿去凑数呢?”于是,数列唐太宗即位以来几次不该做而做的事,并指出:“如此反复,就是失信于民。”唐太宗听后,深感自己的“过错太大了”,马上下令停止征调府兵。
贞观六年,唐太宗想封禅泰山,魏徵屡言不可。太宗生气地问魏徵:“你不同意封禅,是不是认为我功业不高、道德不厚、天下不太平、年谷未丰还是四夷未服?”魏徵仍以“不”作答:“陛下功业虽高,但百姓未受到多少恩惠;道德虽厚,但恩泽还未遍施所有人;粮食虽丰收,但仓库仍然空虚;华夏虽太平,但百废待兴、财力不敷。就好比一个病了十年的人,忽然一天病好了,但身体还很虚弱。隋乱不止十年,陛下作为治世良医,虽解除了百姓困苦,但国力尚弱。这时祭告天地,以为大功告成,窃以为是不太可信的。”唐太宗听了无言以对,终于没有封禅泰山,成为历史上盛世皇帝中惟一没有封禅泰山者。
看过以上二例,感觉到做个好的批评者应学魏徵,能说直言,批评有胆量;当个好的被批评者应像唐太宗,能听真话,接受批评有雅量。如此说来,将魏徵与唐太宗联系起来,再去温习上面的那句古语,体会显然就不一样了:“良药苦口,唯病者能甘之;忠言逆耳,唯达者能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