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工•看法篇(6-10)
(2014-09-17 19:31:33)6.对“诺谔”的看法
原文: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仆请终日正言无诛,可乎?
译文:一千个人唯唯诺诺,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请允许我全部说出心里的意见,而您不加以怪罪,可以吗?
叙事:据记载,商鞅在秦国做宰相时,由于制定的法律极为严酷,处决犯人过多,招致很多人怨恨。但没有人当面指出问题,相反还在附和。只有赵良坦然指出商鞅的问题。赵良在说问题之前,用以上一段话作开场白,征得商鞅的同意。
品读随笔:多一点谔谔之言
赵良所说的“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道出了一个颇为深刻的人间之理。所谓“谔谔”,就是正直的话;所谓“诺诺”,就是一味顺从的话。“诺诺”者的主要出发点,在于维护当权者和本人的既得利益;“谔谔”者的显明特征,在于痛触当权者的既得利益。由此看来,“诺诺”于国于民有害无益,而“谔谔”则对天下益处甚多,即便是一味顺从的人再多,也不如一个人直言不讳。唐太宗时期,众多的大臣都顺从太宗,只有孙伏伽对朝政提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批评意见,太宗竟把价值百万的兰陵公主园赏赐给他。有人说赏赐过分优厚,唐太宗却说:“自我登基以来,大臣没有敢批评朝政的,我厚赏孙伏伽,就是为了鼓励大臣们提意见。”可见,唐太宗很明白“诺诺”与“谔谔”之间的轻重。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明智之人,宁可取一人之“谔谔”,也不愿听千人之“诺诺”。从一定意义上说,“谔谔”之言即便是出自少数人之口,但代表的往往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有时真理就在他们手里。一个坚持原则、不计个人得失的高明领导者,自然会理智地排斥“诺诺”,而自觉地接受“谔谔”。
当然,也有一些领导者接受“诺诺”心安理得,却容不得一点“谔谔”。在他们的生活圈子里,常常被“诺诺”之语的光环笼罩着,俨然像一块顽石,听不进半点“谔谔”之言,到头来害人害己害事业。
因此,领导者与其做一块顽石,倒不如做一块海绵,多听听“谔谔”之言,不仅对自己的事业有利,而且对自己的人格修炼不无裨益。思想工作者更应该如此,自觉地兴“谔谔”之风,做正直之人,说正直之话。
7.对“进退”的看法
原文: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进退赢缩,与时变化,圣人之道也。
译文:俗话说:“太阳升到中午就要偏斜而西,月亮圆满了即会渐见亏缺。”进退伸缩,随时势的变化而加以调整适应,这是圣人的法则。
叙事:公元前255年,燕国客卿蔡泽劝秦国国相范睢引退。当时,范睢有些想不通。蔡泽运用“日中”和“月满”这段话,加以疏通。范睢听后,便辞去了国相职务。
品读随笔:适时勇退亦可贵
在官场这个怪圈内,似乎只有进没有退,退是不正常、不光彩的事。
其实,不尽然。退与进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退,便没有进,世界上不能只有进没有退。对于一个人的进退,关键要与时俱变,逆势而进未必是好事,顺势而退又未必是坏事。
有云: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想,人还是要有自知之退。一个人尽了责任、到了时候,将接力棒传给别人,是符合规则的。如果不传,就要出问题了。
人生以进为荣、以退为耻是片面的。见好就收、该退就退,何乐而不为。
8.对“超然”的看法
原文:自古至今,固未有超然而独存者也。以子房(张良)之明辨达理,足以知神仙之为虚诡矣;然其欲从赤松子游者,其智可知也。夫功名之际,人臣这所难处。
译文:自古至今,原本没有超自然而独立之物。按张良明辨是非、通晓事理的能力,他是完全知道神仙只不过是虚幻的东西罢了;但他却要随赤松子远游,他的聪明智慧是可以知道的了。在功勋与名位之间,正是为人臣子的人所难于长久立足之处。
叙事:公元前202年,跟随刘邦多年,为夺取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张良,在名利双收之际,深感不能再与刘邦共事了,否则会祸及自身。于是,开始装神弄鬼,以“随赤松子远游”为借口,静居行气,闭门不出。由此引出上面那段评述。
品读随笔:坚持唯物主义观点
世界上“未有超然而独存者”,是唯物论的观点。坚持这一观点,便从根本上否认了鬼神。
无神,是主观对客观的真实反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精神的决定者;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世界上不存在超物质、超人类的神秘力量,当然也不存在鬼神之类的东西。
有神,是主观对客观的虚幻反映。愚者拜神,是盲从;智者借神,是计谋;善者求神,是寄托;恶者造神,是反动。剥削阶级鼓吹有神,完全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无论是何种人,他们都没有见到、也不知道神是个什么样子。
我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来不相信神仙皇帝,也不靠神仙皇帝。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推动历史的发展,全靠我们自己。
9.对“一二”的看法
原文: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译文: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
叙事:公元前202年,汉高帝刘邦问各路列侯、武将:汉胜楚败的原因是什么?高起、王陵等先后发言。刘邦听后,认为他们说得不到位、不全面。所以说了以上一句话。
品读随笔:知其一也知其二
刘邦的“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实在《庄子·天地篇》中就有这样的说法。庄子说:“知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内而不治其外。”关于“知一知二”的说法告诉人们,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要全面深刻去认识,不要只知一个方面,而不知它的另一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其存在的整体性和固有的本质,认识和把握每一事物都要力求全面、深刻。否则,就会犯“知一不知二”的错误。
“知其一,不知其二”,从哲学上讲,常常用来说明只知现象,不知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往往是具体的、易变的;本质则是事物自身组成要素之间相对稳定的内在联系,往往较为深刻、丰富。现象是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的东西,而本质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东西,只有借助于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人们的认识容易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只“知其一”,而忽视其内在的本质,“未知其二”。正确的认识是由现象到本质、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也就是说从感性到理性,既“知其一”又“知其二”,避免犯“知表不知里”的错误。
《庄子·庚桑楚》云:“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辩者,辩其所不能辩也。知止乎其所不能知,至矣;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意思是说,学习的人,想学他不能学到的东西;实行的人,想做他不能做到的事情;辩论的人,想辩他不能辩论的问题。知识的探求止于他所不知的境域,这就是达到最高的境界;假若有不这样做的,造化就会挫败他。
应该说,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无穷无尽的,而“知一知二”,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无穷无尽的知识世界中,如果连“知一知二”都做不到,就很难做到深知真知了。从“知一”到“知二”,是主观对客观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知止乎其所不能知”的过程,这个过程永远不会完结,因而人们要不停顿地学习、探求、实践。古人云:“学海无边苦作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生斯世,应以苦乐作伴,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对自然、对社会有所感动、有所体悟、有所收获。
10.对“习文”的看法
原文: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译文:在战马上得天下,难道可以在战马上治天下吗?商朝汤王、周朝武王都是在战马上造反而后顺势守成的;文的和武的并用,才是长治久安的方针。
叙事:公元前186年,太中大夫陆贾经常在高帝刘邦面前读书。高帝看后很不高兴地说:“老子在战马上打下的天下,哪里用得着读书!”陆贾用上面这段话加以劝谏,高帝听后感到惭愧,于是不仅接受这一劝告,而且要求陆贾写些好书来让他读。
品读随笔:读书益处多
刘邦原来是个“读书无用”论者。他以为,得天下靠刀枪战马,不靠读书习文;治天下亦如此。
说来也巧,今日仍有这种承袭者。他们重武轻文,以为读书对自己用处不大。“开卷有益”,是句至理名言。这里所说的开卷,是开好卷,至于那些有毒有害的书,一般不读为好。但不能由此认为读书无用。战争年代,以武为主,但是也不应排斥读书习文;建设时期,更要习文读书,但也不排斥武的作用。“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不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都应该好读书,读好书。这样将会得知识、长见识、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