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政工•看法篇2
(2014-09-15 19:29:35)2.对“才德”的看法
原文:智伯之亡,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译文:智瑶的灭亡,在于他多才少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叙事:上面那段话,是司马光针对“智伯之亡”而讲的。春秋末,晋国智族宗主智宣子,不听族人智果的劝告,非要立诸子中的智瑶为继承人。智宣子主要是看中了瑶的才,而忽视了瑶的德。瑶与诸兄相比,有五长一短,五长是: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唯一短处是:居心不仁。瑶当政后,果然以自己的长处做不仁之事,很快被人杀死,家族被斩尽,只有智果改姓得以幸免。
品读随笔:任人首先要讲德
智瑶的灭亡,给人一个重要启示是,任人不能不讲德。如果不讲德,就会看偏人,用错人,甚至酿成悲剧。然而,纵观历史,这种悲剧并没有停演,“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于颠覆者”时有发生。究其原因,还是才与德“莫之能辨”。因此,真正认清才与德的关系十分重要。司马光针对“智伯之亡”,在才与德的问题上,谈了自己的见解,值得今人思考。
一要知主次。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里指的是要以德为主,才为次。明白这一点,就会增强任人讲德的自觉性。
二要知多少。司马光以多少来量化德与才:多才多德为“圣人”,少才少德为“愚人”,少才多德为“君子”,多才少德为“小人”。他认为,任人就得用“圣人”和“君子”,如果实在得不到这两种人,宁可用“愚人”,也不要用“小人”。在他看来,“愚人”做不了好事,但做了坏事容易纠正;“小人”不愿做好事,但做了坏事却难以制服。这种看法虽有某些偏激,但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要知先后。任人一定要先察其德,后观其才。这不只是一般程序问题,而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司马光说“知所先后,又何失之足患哉!”一个好的领导者,真正知道了择人的先后,就不会重蹈前人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