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被定价机制误导了的药企竞争

(2009-11-21 22:38:08)
标签:

传统药

蜜丸

制剂

药店

药品定价权

健康

    谈这个问题,也许步人后尘,也许不入流,但身边的很多例子,不断触碰思考的神经,有些话就觉得不吐不快了。

    中国的药品管理学习国际规范已经很多年了,但学得似像不像,比如对新药品给予定价权,很快在市场风行,甚至还越演越烈,一个过去很普通的抗生素制剂,经过技术含量未必很高的改型后,摇身一变成了新药,身价倍增,这是很多行内人事心里很清楚,有的也感觉很无奈的现实。于是也曾有人站出来,反对这种做法。

    最近,到街头的药店看了看,中药的传统剂型正在逐渐消亡,即便能见到一些,也是十分可怜,一是可怜其身价,二是可怜其不受重视。比如在五、六家药店走了一遍,有蜜丸卖的只有2家,1家卖的是同仁堂,大约10-15元/盒,估计含有品牌价值,另1家卖的是佛山某药厂的,价格才3元/左右。将这样的价格与10年,20年前相比,上涨大约2-5倍,试想做1盒蜜丸其成本恐怕也不会低,但这些疗效已经得到几百年检验的传统中药制剂为什么没有定价权?日前,曾经买过1盒吲哚美辛肠溶片,10片装,15元,但如果是之前的普通制剂(非肠溶),1瓶,100片,只需1-2元,加肠溶辅料后,1片从2分钱,可以涨到1.5元,这是多少倍,这种药品定价机制刺激的是药企改头换面搞创新,压缩传统品种,让路“新”产品,实际也抬高了研发的成本。

    其次,曾问1药店:是否有藿香正气大蜜丸,整个药店的人竟说从未听说过有这种药。这种情况和医院的医生只用新药,不用传统药又有何两样,这样就进一步迫使传统制剂迅速退出市场,当然,市面上就很难买到了。也就是说传统药受冷落是有利益因素的,首先,销售的利润薄,更不可能得到经销商的返利等,自然这样的品种没人愿意卖;其次,药厂(药商)竞争激烈,夸大新制剂的疗效或优势,过度宣传,甚至打广告战,逐步诱导患者、医生使用新制剂,这样医生用得少了,患者也不愿意买传统药,药店当然就慢慢淡忘了。

    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去思考后面的原因,那么药厂为什么不能涨传统制剂的价,而要热衷于勉强的创新呢?这似乎与药品的定价机制有关。

    问题:中国药品管理学习国外,未学到家的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