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医学教育

大学

教育

朱教授正在看片
(2018-09-25 07:35)
标签:

杂谈

当今年轻人常说:“自己开心最重要”“干嘛那么拼,难道你想过劳死”,然,开心源自游戏,一心不离手机,或悠然修炼,似已成佛,享着父母恩荫,却在抱怨家贫。诚然有太多成功人士,样样考级Pass,各种证书到手,门门考试优良(不优良,那定是师之过),确不胜担当。柔弱耶,颓废耶,丧志否,开心之源谬,痛苦更长久,岂不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2018-09-19 23:03)
标签:

医学教育

杂谈

好久没写了,又是新生季,四年级的学

http://s7/bmiddle/00187Y4Xzy7nL10us5J03


 

生也开始了实习,但他们尽不敢开药,不会听诊,在门诊傻坐,真有些惭愧。没有兴趣,就不会孜孜不息地追求,没有目标,就只会按部就班地完成功课,应付考试(现在的考试哪敢

http://s1/bmiddle/00187Y4Xzy7nL0YjR1Wb4


新书预告

为难学生啊),怪不得有学生毕业就转行。一方面是抱怨投入产出不合理,另一方面是担心执业环境,担心吃不了临床的苦。但为什么不担心浪费了青春,不练就本领,只想着如何收获,这不是缘木求鱼。

标签:

大学

解读

四书

中国文化

教育

读《大学》(3)

原文: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解读:

​上自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为本,这是对上文的总结、归纳,因为修养品性是每一个社会人的基本要求。如果修身这个本没有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一个稳定的道德基础,那么就算表面上和平,也不是一个好的社会基础,如该厚待的却怠慢,该怠慢的反倒厚待,这是舍本逐末,是与修身的德相违背的。只有把握了修身这个本,才是大智慧,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社会治理)的基本道理。

​《康诰》是《尚书·周书》中的一篇,《大甲》即

标签:

大学

四书

解读

文化

中国文化

读《大学》(2)

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解读:

​“德”与“明德”是古人追求的精神境界,“德”的本质是天人相应,是自然、和谐,是统治者应该遵循的治国方略,因此,治国的目的是要明德于天下,要为老百姓谋福祉,做好事,使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安定。所以,治国不易,它涉及到教化民众、引领思想、传递热情、提供帮助、化解矛盾等内容,那么,如何理解治国呢?不妨比作“齐家”,即管理好一个家庭、一个小的组织,将自己家庭或家族管理得井井有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就繁荣。

虽然,家庭比起国家已然很小,但古代有的家族也不小,扩大到一个组织,人多了,行为就很难统

标签:

中国文化

四书

大学

解读

文化

读《大学》(1)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解读:

此大学可不是当今之“理工大学”“农业大学”“医科大学”,也不是“XX大学”,它所说的是教化于民的大学问,是全面之教育事业,是德政的社会基础。因此,兴大学的目的在于明德,简单说就是要人们懂道理,有知识,有文化,要求统治者要亲民,因为社会教育是统治者意志的表现,要追求社会的高尚完美,即人人尚待,和谐共处,为政为民,社会有序。

当然,绝对的社会和谐,人人得利,人人平等是做不到的,但它必须是当政者不懈追求的管理目标,这就是“知止而后定”。对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来说,也不是财富取之不尽,越多越好,更不能追逐名利,穷尽一生,而是要学会适可而止,知止有定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它不但是处世哲学,也是

标签:

医学

健康

科技的进步势不可挡,它为人们探索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也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状态;但科技的破坏力也不可低估,资源破坏、环境污染就是明证。似乎人类掠夺地球资源,地球惩罚人类的矛盾还会继续几千年,但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人类灭亡。​

近日看到一则宣传,介绍到国外实施试管婴儿,介绍的人可获酬谢,科技的发展总令你猝不及防,这印证了我在课堂上说,或许若干年后我们会问哪些同学不是试管婴儿出生的?这一方面说明人类的生育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也说明,将来生孩子可以像工厂生产产品一样了。或许经工厂生产的“人”还可以进行回厂保养及精准的维护、修理(精准医学),真不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结果!

因此,生育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医学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有的人会因为心理的需求而任性,也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冲突而不知做出怎样的冲动行为,在“一言不合即……”的今天,科学恐怕不能太任性了。​

标签:

健康

教育

中医

一篇“名老中医哀叹:现在拿得出手的名中医比熊猫还少”的文章在网络引起不小轰动,因为它针砭时弊,切中了中医传承与发展的要害。但文章并没有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有些地方尚待推敲。

一、中医教育为什么重“西”轻“中”

说起这个问题,如果是个外行一定觉得好可笑,因为,既然是中医教育当然是要教给学生中医,而不是西医,或半桶水。但现实的情况是中西医各半的教学模式在中医药院校已经实行起码30多年(从我进入中医学院学习开始),而且,这种模式符合现代中医教育的基本需求。想当年秦伯未先生是学习了西医的,姜春华先生也学过(见《当代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但共同的是,他们都主张要坚守中医的理法,做到西为中用。所以,中医学生学不学西医似乎并不一定会改变中医的现状。

然而, 有一种临床实际的发展应该引起大家注意,记得大约10年前,我校党委书记跟我说起一件事,因为他是从著名西医院校

   
当魏则西离去,我们扼腕叹息;当陈主任被砍,我们悲愤痛惜。都说医疗制度出了问题,但如何解决,怎么避免不该发生的事件继续发生?我们需要再思考。​

   
在很多人的记忆里,医疗是救死护伤,医生救患者是天职,不可以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医学的基本精神,也是我们医学教育天天宣讲的内容,这种医学的本质属性不能也不应该被异化。在中国,历代都有大医精诚的训诫,同时,医生作为三教九流也是一种职业,医生靠什么生存,当然是靠为人治病。所以,古代有太医院、医馆、药局、诊所,也有走方医,自诩悬壶济世,他们会在各自的道德规范下开展医疗活动,他们也有自己的组织,有相应的监督管理,从历史记载的情况看,历代中国医生里既有大富大贵者,也有很多穷困潦倒的。在医院完全公立化的时期,医生的报酬是社会平均收入,但那时不需要买房,子女教育等也有基本保障,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记得曾经在5年前有个学生说读医的投入产出不合理,学医划不来,即毕业后的待遇很低。​

   
当然,收入的高低是比较的结果,当社会的很多人、某些行业都收入增长了,医院、医生怎

标签:

健康

互联网医疗

医改

几个月前,我曾在微信圈发了1个关于医改飞速推进的感受,1年多以来,医疗行业最大的变化莫过于网络的参与。如困扰大医院的挂号难问题,逐步走上了互联网,夜半排队挂号的事少了,为了鼓励网络挂号,还推出优惠措施;看完病的缴费也可以网络支付,大大节省了等待时间;过去中医院必须拿中药回家煮(如果医院代煎,需要等1天后来取),现在也在改变,实现了代煎药快递送上门服务,缩短了等待服药的时间。这些都是医院主动适应做出的改变。

其次,很多互联网医疗相关的公司如雨后春笋,生长速度更惊人,如代挂号、代配送药或煎药、网络专家咨询、预约看病治疗等,除了依托现有网络支付平台外,也有一些药品销售或物流的参与;除了信息管理、就诊引导、代办预约外,也有一些直接组建医生团队或联盟为患者提供服务的。当然有很多是在探索、尝试,但他们都瞄准了医疗改革,医疗服务的升级,其中有一些也不能称为互联网医疗,严格说属于医疗服务延伸的公司。​​

互联网医疗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医疗活动,它与医疗的互联网化还不一样,它是新生事物。多年来,中国的医疗市场(医疗的市场化)从无到有,医疗服务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是医疗费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