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表示歉意。很长时间未更新了,但我还是经常抽空看评论、留言的。因为最近课程任务很重,班种多,自顾不暇,所以只能搁笔。今天也只能简单回答几个小问题,因为临床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即将开始,授课准备正在进行。
一、许同学问:我读了《素问`痹论》中的“凡痹之客五藏者”这一段中论述的内容不理解,此段罗列的症状似乎不能很清楚地看出是由“痹”引起的,似乎其它病因也可以引起这些症状。
还有在《灵枢`经脉》篇中,我对于每条经的“是动而病”和“是~主生病者”中的症状有些不太能理解,比如一个“目黄”多条经中都出现,请问老师,我们要如何去理解文中罗列的病症呢,是否有共通性?
试答:痹客五脏的症状是由于痹邪阻滞五脏之经脉气机所表现出来的疾病征象,如果将个别症状分别出来当然可以见于其他病因所导致的疾病。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认识疾病,必须抓住病机,全面地来看待和分析,我们才可能准确理解痹是怎样的一类疾病。
“是动病”、“所生病”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要问题,按《灵枢·经脉》的论述,是动为本经脉的病变;是主……所生病是对应脏腑所发生的疾病。所以,《难经》说“是动”为气病,“所生”为血病。即病有轻重、表里的不同。至于同一个症状可以见于不同经脉或脏腑,实际和上面的问题一样,这就是辨证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为什么《经脉》篇列举的症状会如此之多,而又非凡复杂呢,这是古人把看到的情况(经验)流传给后人的用心,所以,不要刻舟求剑。
二、课堂上一个同学问:乙癸同源与《易》相关的问题。意思是希望我从《易》的角度解释“乙癸同源”的问题。
试答: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也有古人的论述,此不赘述。只是想说明: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去理解中医理论,肝肾同居下焦,功能上关系很密切,尤其是肾所藏的精是肝活动及生化的基础,肝的活动更利于肾的藏纳,这就是同源的内在含义。《易》只是说理工具,而不可代替中医千年的经验积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