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药攻邪,
前总言五味有摄养之功,今说毒药攻邪之要。邪,谓风寒暑湿外邪者也。毒药俱有五味,故次言之。
五谷为养,
五谷五味,为养生之主也。
五果为助,
五果五味,助谷之资。
五畜为益,
五畜五味,益谷之资。
五菜为埤,
五菜五味,埤谷之资。
平按:“埤”《素问》作“充”。袁刻作“稗”,恐误。
气味合而服之,以养精益气。
谷之气味入身,养人五精,益人五气也。
此五味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坚或濡,
五味各有所利,利五脏也。散、收、缓、坚、濡等,调五脏也。
平按:《素问》“五”下无“味”字。
四时五脏病,五味所宜。
于四时中,五脏有所宜,五味有所宜。
平按:《素问》“病”下有“随”字。
黄帝问少俞曰:五味之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
力中反,淋也,篆字癃也。
平按:癃《汉书·高祖本记》“年老癃病勿遣”,作“癃”,乃古文“癃”字也。
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
大贡反,心气流泄疾。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甘走肉,多食之令人心悗。余知其然也,不知其何由,愿闻其故。
五味各走五脏所生,益其筋、血、气、骨、肉等,不足皆有所少,有余并招于病,其理是要,故请闻之。
平按:《灵枢》“欧”作“呕”,下同。
少俞对曰:酸入胃,其气涩以收,上之两焦,弗能出入也,
涩,所敕反,不滑也。酸味性为涩收,故上行两焦,不能与营俱出而行,复不能自反还入于胃也。
不出则留于胃中,胃中和温,即下注膀胱,膀胱之胞薄以濡,得酸即缩卷约而不通,水道不通,故癃。
既不能出胃,因胃气热,下渗膀胱之中,膀胱皮薄而又耎,故得酸则缩约不通,所以成病为癃,癃,淋也。胞,苞盛尿也。
平按:《灵枢》“濡”作“懦”。
阴者,积筋之所终也,故酸入走筋。
人阴器,一身诸筋终聚之处,故酸入走于此阴器。
黄帝曰: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何也?少俞曰:咸入于胃,其气上走中焦,注于脉,则血气走之,血与咸相得则血涘,血涘则胃汁注之,注之则胃中竭,竭则咽路焦,故舌干善渴。
肾主于骨,咸味走骨,言走血者,以血为水也。咸味之气,走于中焦血脉之中,以咸与血相得,即涩而不中,胃汁注之,因即胃中枯竭,咽焦舌干,所以渴也。咽为下食,又通于涎,故为路也。涘,音俟,水厓,义当凝也。
平按:《灵枢》“血涘,血涘”四字,作“凝,凝”二字;“汁”上有“中”字;“舌”下有“本”字。
血脉者,中焦之道也,故咸入而走血矣。
血脉从中焦而起,以通血气,故味之咸味,走于血也。
黄帝曰: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于胃,其气走于上焦,上焦者,受气而营诸阳者也,
洞,通泄也。辛气剽悍,走于上焦,上焦卫气行于脉外,营腠理诸阳。
姜韭之气薰之,营卫之气不时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
以姜、韭之气辛薰,营卫之气非时受之,则辛气久留心下,故令心气洞泄也。
辛者,与气俱行,故辛入而与汗俱出矣。
辛走卫气,即与卫气俱行,故辛入胃,即与卫气汗俱出也。
黄帝曰: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欧,何也?少俞曰:苦入于胃,五谷之气皆不能胜苦,苦入下管,三焦之道皆闭而不通,故变欧。
苦是火味,计其走血以取资骨令坚,故苦走骨也。苦味坚强,五谷之气不能胜之,故入三焦,则营卫不通,下焦复约,所以食之还出,名曰变欧也。
平按:《灵枢》“管”作“脘”。
齿者,骨之所终也,故苦入而走骨,
齿为骨余,以杨枝苦物资齿,则齿鲜好,故知苦走骨。
故入而复出,知其走骨。
人食苦物,入咽还出,故知走骨而出欧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