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想如果我们能回到《内经》时代,那将可能得到什么收获,或会遇到哪些困难?
我想好处肯定有不少,起码我们现在对《内经》的很多疑问会迅速冰释,比如《内经》理论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当时还有那么多的书籍、文献,尽管可能都是奢侈品,但估计还是能看到吧,这样我们对《内经》同时代的医学,以及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另外,《内经》为什么没有收载方药,《内经》里的一些原文为什么相互矛盾等,应该也能明白其中究竟。
但我想最能给我们慰籍的是它会告诉我们古人是怎么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当时的医学水平为什么会那么发达,以及古人解剖的数据从哪里来,经络又是怎么被认识的,等等。
当然,如果真有那么一天,也许我们还真会碰到不少麻烦呢?比如当您刚弄明白经络的问题,却突然有人对您说:“错了,这东西既不是神经,又不是血管,你能拿出什么客观依据吗?”也许您学会了热病的诊断、治疗,但突然间有位“非典”患者来求您诊治,您能说:“古人可没教我这一招啊!”吗?
因为我们的时代进步了,我们面对的问题也多了,古今的思想、文化差距正在越拉越大,所以很多可能的收获、碰到的问题是我们无法想象得到的。
回到现实,别说我们不可能回到《内经》时代,就是连王冰先生、张介宾先生也无法想象是否能够回到《内经》那个年代,所以他们在注释《内经》时使用了很多推测的证据。当然介宾先生还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像这样的注家或将《内经》发扬光大的临床家还有很多,我很愿意相信他们或许也会有我们今天这样的想法,回到《内经》的年代去,而且他们也尝试了,因为在他们的著作里、临床案例里处处闪耀着沟通古今,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精神,他们的实践过程体现了在《内经》思想指导下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执着和力量。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更多地使我们的思想回归到《内经》时代,这样或许就能洞悉古人的智慧和《内经》的精髓,当然我们也应该向前辈们学习,就是不能习古泥古,需要结合实际,最终搭建起一座连通古今医学理论的桥梁,这才是我们面临的任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