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看了《换个方法读〈内经〉》,又想起很多问题,刘明武先生读《内经》的方法主要是站在大中国文化的角度,他读得很细,也很有体会,所以洋洋70多万字,完成了对《内经》的助读,汇集了很多年的研究成果。
然而,通过读这本书,使我更体会到,每一个人读《内经》或许都有他的方法,都会站在一个他自己的角度,当然,也会有不同的收获。这个问题其实在日前香港会议时上海的王庆其教授也提到,他说养生的人读《内经》会养生,治病的人读《内经》会治病。那么讲文化的人,研究文化、哲学的人,甚或研究历史的人读《内经》又怎样呢?
这本书就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明他们也有自己的方法和所站的角度,他们的收获也和我们不一样。这也是学术发展的一种表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以促进学术的进步。
那么,作为学生应该怎么读《内经》呢?还是以前说过的,首先,背诵最重要、最精华的原文。其次,在老师指导下领会。最后,再到临床实践中去检验,再学习,进一步提高。
因为学习《内经》没有捷径,没有现成的通途,必须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才能为我所用,有所收获。现在,文化出版的环境比较宽松,各种解读《内经》、中医或中医经典的书都有可能出版,但任何一本书都带有作者的思想。它的出发点、落脚点,是由作者的学术经验等所决定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书,任何助读《内经》的书都能给我们指明方向,况且你学了还会与你自己的经验结合,所以,没有一成不变的学术成果,读书更需要思考,即学而思之则不罔矣。
《换个方法读〈内经〉》所换的方法,或许更适合像刘先生他们这样研究文化的学者,同学们读了有些启发就够了,读其他书也一样,要独立思考,要联系实际,联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文化的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