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答石头的问题兼谈经方研究思路

(2008-05-07 10:20:00)
标签:

《伤寒论》

经方

研究方法

配伍

方药用量

健康

    石头同学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研究经方,尤其是它的配伍关系。就此问题谈点个人看法。

    首先,感谢石头为失眠患者支招“心愈空,神愈安。”这对失眠患者肯定大有帮助。记得前几年到了世界睡眠日,就有很多报刊发表相关文章,由于角度不同,认识有差别,本也正常,但有的夸大了忧郁症(或称抑郁症)的危害。他们引用文献但不分析,也不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味强调干预抑郁、失眠很重要,并用统计数据说明:每年全世界有多少受失眠困扰的患者,有多少抑郁会自杀,等等。所以,本博在此再次强调面对失眠的态度很重要,不要过分恐惧,更不能因为失眠的痛苦而选择结束自己生命。
    接下来回答石头同学提出的问题。关于开方用的药量的问题,主要应该是指经方,因为,我们都知道《伤寒论》对方剂配伍的剂量要求很高,甚至不同处方只是因为它的配伍剂量不同。所以给我们的印象是:有的时候看伤寒的方子,觉得真的太妙了,但是看别的方子,又似乎少了一些味道,可这些方子也活人无数。这是为什么呢?

    从临床应用的体会来说,《伤寒论》经方还是以原方的配伍剂量应用更好,其中确实有很多奥秘,这种配方的奥秘其实在其他时方的配伍中也是存在的,只是我们没留意,或有时被忽略了。在这里先不谈时方配伍的问题,重点回答经方配伍的剂量秘密。我们来对秘密产生的原因作一些分析,一方面如果《伤寒论》所有处方都是张仲景及其同时代医生的经验,那么,经方配伍剂量肯定是张仲景他们应用的体会。但实际上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提出不同看法,如认为《伤寒论》所收处方是汉以前被医生们广泛应用的处方,如果这种说法成立,那么当然就应该是汉以前医家的经验总结。甚至有的研究提出《伤寒论》处方可能出自汉以前的某一本方药专著,虽然这种说法也支持它也是汉以前医家经验的总结,但却给经方更增添许多神秘色彩,即石头同学所说的是否有“数术”之嫌呢。

    看待数术要从历史文化的发展出发,在我国汉代及秦汉以前确实有数术之学,而且有一定影响,也达到了相当成就,但数术是否影响了《伤寒论》的方剂配伍,目前的证据还很不够。很多关于方剂配伍与数术关系的研究主要见于唐宋以后的文献,因为唐以后数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宋以后数术更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和关注,很多《伤寒论》的注释、研究者也开始用数术的思想来阐释《伤寒论》的组方理论,当然对剂量的研究也更重视,这样的医家或著作待你们学习《伤寒论》时可能会接触到,到时请多留意。

    数术其实是中国古代基础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现代数学的很多基础问题,如集合、数论、计算等,但也被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气象等的观测,其中蕴涵很多数学道理,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科学。但数术被用于观象、占卜等也在古代十分盛行,这个分支的发展在过去争议很大,其中也确实存在唯心主义和封建迷信的内容,这些我们应正确认识。

    对经方我们不必神秘,但其中的很多规律,确实值得深入研究,包括配伍规律,我希望你所说的数术问题研究更多地从数学的方法去深化,这样的研究还是需要的。但道家怎么看,我确实不懂,不好妄加评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