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子菜的兴与衰(同前)
(2019-12-10 05:00:30)
标签:
口子菜老北京兴衰 |
分类: 美食佳肴 |
与清后期起陆续进入北京的鲁、淮扬、川、粤等菜系相比,口子菜多是“粗”菜,即所谓“肉上找”、“猪八碗”。但是,口子师傅“垄断”着红白喜事的宴席行业。因为有钱在饭庄办事的只是少数,而要想在家搭棚办席就得找口子师傅。口子菜的兴盛,一是因为满族入关后也学习汉俗办红白喜事,需要更多的口子厨师,二是由于口子厨师与原料经销商交情深厚,甚至是把兄弟或亲戚,加上使用徒弟多且伙计工资低,还没有租用店面的费用,能够在低成本的前提下作出令人满意的菜肴,比去饭庄合算的多。随着口子菜的兴盛,口子师傅逐渐形成三条行规:一永不离口子,二坚守行规永不在饭馆和宅门当厨师,三永不开饭馆。口子菜就这样延续下来了。
但是口子的消亡也是与这些行规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新式婚礼都去饭店了,白事去殡仪馆搞个仪式就齐了,很少请客了。因此,自己搭棚办红白喜事的人家越来越少了,口子厨师又不能去饭馆行艺,逐渐口子就后继无人了。有些口子师傅被迫打破行规到饭馆主厨,如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北东安市场润明楼的厨师就是从口子上来的,“赛螃蟹”是其名菜,褡褳火烧也是在那里从御膳房进入民间的。
后一篇:消失了的老北京饭铺(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