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湖北金牌特色小吃(2016年全国特色小吃200种之十二)

标签:
特色小吃 |
分类: 美食佳肴 |
河南7种:
1.
烩面在汉魏时期亦称汤饼,唐以后名称渐变,宋代汴京食店便有“插肉面、大奥面”的供应,后多称羊肉烩面,取其筋软光滑、汤醇性温。郑州烩面大兴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萧记三鲜烩面异军突起,并快速发展,二十年间成为郑州市餐饮的城市名片。烩面粉是用优质小麦面粉制成的,加鸡蛋和盐,在和面之时就将其揉入面粉之中,经反复揉搓,使其筋韧,揪成小剂子,捏成片状两面摸上麻油。煮面之时,几番抖动,面片便由粗变细,被拉成宽约2厘米的薄面条,在滚水里浮沉几番也不易断开。汤是由小山羊肉和腿骨熬成的,加入党参、当归、黄芪、白芷、枸杞等中药熬上一天,既去了羊肉的膻气,又消减了羊肉的火气,十分滋补。上桌时外带香菜、辣椒油、糖蒜等小碟,其味更鲜。
2.焦作董家闹汤驴肉
怀府(怀庆府,现在的焦作市)闹汤驴肉最早起源于沁阳城内一条很不出名的小巷,相传在明清时期就已出名,至清末达到鼎盛。传说,该胡同内一董姓人家将自家种完地后闲下来的一头驴杀掉,精心制成小车驴肉上街出售,没想到立时兜售一空,从此就干起了卖驴肉的营生。久而久之,驴肉越做越香。因沁阳古为怀庆府治,商业发达,商贾云集,每天都有各州县的客商云集这里批肉贩往各地。从此,怀府驴肉远近闻名,这条小巷也因此得名“杀驴胡同”,一直流传至今,名声越传越广。
胡辣汤,又名糊辣汤,中国名小吃,起源于河南省,尤以周口市西华县逍遥镇胡辣汤最为出名,是中国北方早餐中常见的传统汤类名吃。由多种天然中草药按比例配制的汤料再加入胡椒和辣椒又用骨头汤做底料的胡辣汤,其特点是汤味浓郁、汤色靓丽、汤汁粘稠,香辣可口,十分适合配合其它早点进餐。
4.漯河北舞渡闪家胡辣汤
肉烂汤鲜,香辣绵口,回味无穷,是30几种中草药加上炖肉、胡椒,辣椒,花椒,八角等熬制的。从汤色上看,北舞渡的胡辣汤凝重,从味道上讲,由于用了较多的胡椒,辣味十足。胡辣汤“内容”很多。最常见的有面筋、粉丝、花生米、姜末、胡椒粉等。根据节令和地域的不同,还会有牛(羊)肉、黄豆、葱花等。做法很繁琐,先用淡盐水和面,揉成面团,然后不断加水“洗”出面筋。水烧开后下面筋,面筋熟后将洗面筋的水,也就是稀淀粉糊倒入锅内,小火烧至汤汁粘稠,再放入其他配料,旺火烧沸。胡辣汤盛到碗里后,加榨菜,淋香油、香醋等,喝起来粘乎乎、香喷喷。
5.开封黄家灌汤包
传统特色小吃,早在北宋市场上已有售卖,当时称灌浆馒头或灌汤包子。灌汤包就是包子里面有汤。灌汤包以前是北宋皇家食品.开封灌汤包不仅形式美,其内容精美别致,肉馅与鲜汤同居一室,吃之,便就将北国吃面、吃肉、吃汤三位一体化,是一种整合的魅力。
6.洛阳老雒(luò)阳浆面条
浆面条也叫酸面条,是发酵后的浆酸味十足。以绿豆浆发酵制作面浆,经特殊工艺而成的面条。制作简单,成本低、味道美、易于消化,酸味独特,咸香适口,因而自古以来流传不衰,成为颇具浓厚地方特色的地方名食
7.濮阳壮馍
形如圆月,直径约30公分左右,皮分4层,面皮肉馅、馅以鲜羊肉为主,以葱、姜、菜蔬、香油等多种祖传佐料搅拌而成。皮为小麦精粉,经过面板面、馅包装成形后,放在特制工具平底煎盘(铁制)中进行烤制加工,火候和时间要恰到好处,经几次翻动即成。熟后的成品壮馍,色泽金黄,外焦内嫩,食之鲜而不膻,香而不腻。濮阳县的壮馍最好吃的是羊肉大葱的,趁热,油不算大,但由于是死面,多吃胀肚。相传某状元的夫人得知皇帝要吃她做的饼,怕做不好皇帝怪罪,改用小麦面,酵母半发面包裹肉馅,肉馅辅以大葱、粉皮去腻,包好后用鏊子煎炸至外表焦黄、内里爽滑脆弹。皇帝食后龙颜大悦,问夫人此为何名,夫人胆小:”尚未取名,是油炸的馍(地区叫法)”朱元璋说:既尚未取名,又是状元举荐的美食,就叫状元馍吧!“
自此状元馍流传开来,但人们觉得对状元馍听着拗口就叫状馍,后因平民不识字,就演变成了强壮的壮。取其吃了可以强身健体等功效谓之”壮馍“
湖北7种:
1.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过冷和过油后,再淋上用芝麻酱、香油、香醋、辣椒油、五香酱菜等配料,更具特色,增加了多种口味,吃时面条纤细爽滑有筋道、酱汁香浓味美,色泽黄而油润,香而鲜美,有种很爽口的辣味,是祖传秘方,诱人食欲。
2.
“良物华美”汤包创始人程华山先生,自小痴迷武汉小吃,尤其对汤包情有独钟,他遍访名师,反复试验,待“程氏汤包”基本定型后,程华山便在武昌街道口未来城开办了第一家“良物华美”汤包店。3个月后,程华山又研制出了“五彩汤包”,五颜六色的汤包皮全由果蔬汁调出,比如,用蕃茄汁调出红色的汤包皮,里面包的蕃茄馅;用木瓜汁调出黄色的汤包皮,里面包的是香菇馅;用紫薯汁调出紫色的皮,里面包的是鲜肉馅等等。程华山根据消费人群的需求变化,对传统的重油重味汤包馅、皮制作进行了改良,这种改良的结果,一言蔽之,除了调制好符合现代武汉人口味的馅料以外,再配上漂亮、轻盈、结实的外衣,色香味俱佳。“良物华美”出品的汤包,外形如灯笼似的好看,汤包皮薄得透明,有如景德镇的瓷器,筷子夹起汤包不易破;馅料以清淡为主,不油不腻,因此,“良物华美”的汤包,老少咸宜。
3武汉老谦记豆丝
豆丝是以绿豆、大米等为原料,磨碎成浆,在锅里摊成皮,切成丝,有汤豆丝、干豆丝、炒豆丝等多种吃法。豆丝是武汉市黄陂区的三大传统小吃之一。武昌户部巷老谦记经营的是炒牛肉豆丝,炒时按顾客要求,可以枯炒,也可软炒,味道各有千秋,区别只在火候。主要原料都是黄牛眉子百沟、湿豆丝、水发香菇、玉兰片等,外加调味佐料,用麻油煎炉炒熟。吃起来牛肉酥滑鲜嫩,豆丝绵软滋润,牛肉与豆丝的味道交合在一起,别有风味。
4.来凤田二姐油茶汤
武陵山区土家族人特有的一种传统美食,亦名土家油茶汤。很受当地人的喜爱,其中以重庆酉阳、黔江、秀山,湖北省来凤县等地油茶汤最为著名。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6.孝感米酒
7.大冶果城印子粑
大冶果城的印子粑,每年制作两次。一次在春节前,一次在二月花朝后。腊月二十四开始过小年,家家户户洗米出舂碓,用筛箩筛粉,用粑印做印子粑。粑分两种,一种是高梁粑,红色,代表日子越过越红火;一种是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过春节时,当地人便蒸粑、煮粑待客,或送亲友作礼品。印子粑也有绿色的,表示期望来年风调雨顺,禾苗葱壮。果城人最隆重的是第二次制作印子粑,时间是农历2月18日到3月3日。印子粑的制作特别讲究,要一白二清三酥。以籼米为主,兑进适量的糯米,用碓舂成粉,加入清甜的山泉水揉和,用粑印印成粑,放入蒸笼蒸熟。如果堆粑山,则要趁热堆,冷却后不易堆成 。做印子粑要有专制的模具,村民称它为“粑印”,每个粑印有1-3个空模,一般只有小茶杯口大。让人称奇的是,这些粑印大都是能工巧匠们雕刻成的各种精美图案,如马、羊、鸡、龙、牛、犬以及鸟雀、花卉、虫草等动植物图案,形象活泼,栩栩如生。制作的时候,将调和好的米粉团填入粑印中,然后一磕,一个印子粑就出来了,类似我们生活中盖图章一样,然后一圈圈地整齐地摆在晒筐上,再放进厨房蒸笼里蒸。大约半个小时,印子粑就熟了。出笼的印子粑,晶莹透亮,造型美观,然后用食品红在印子粑上点上一个个红点点,这时,印子粑便有了灵性,堪称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