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八)

标签:
地名山西 |
分类: 地理地震 |
晋城:因三国分晋以后,封晋君于此而得名。原为县名。秦属上党郡,西部属河东郡。西晋分属平阳郡、上党郡。西燕析上党郡置建兴郡。北魏改建州。隋改建州为泽州,后改为长平郡。唐改长平郡为盖州,并置泽州(治所在今阳城)。后废盖州,迁泽州治所到晋城(今晋城)。后又改泽州为高平郡,后再复名泽州。金一度改为南泽州,后复名泽州。清升泽州为府。1949年现在的晋城市全属长治专区。1958年全属晋东南专区。1967年全属晋东南地区。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以原晋东南地区南部各县设立地级晋城市。
城区:1985年以原晋城县县城设立。
泽州县:因历史上的泽州而得名。1985年以原晋城县郊区设晋城市郊区。1996年改为泽州县。
沁水县:因沁水经过境内而得名。汉置端氏县。北魏废端氏县,后复置,又设东永安县。北齐改东永安县为永宁县。隋改永宁县为沁水县。元并端氏县入沁水县。1941年分为沁水、士敏、沁南三县。1943年沁水县并入士敏县。1944年沁南县改为沁水县。1947年沁水、士敏两县合并,恢复沁水县旧制。1958年并入阳城县。1959年恢复。
阳城县:因县治为古阳陵驿而得名。汉置濩泽县,治在今县城西泽城村。并在濩泽县北境阳陵一带置阳阿县,治在今县城西北阳陵村。晋废阳阿县。西燕复置阳阿县。北魏析濩泽县为濩泽、西濩泽两县。北齐并西濩泽县入濩泽县,废阳阿县入高都县(后来的晋城县)。唐改濩泽县为阳城县,又复为濩泽县。五代再复濩泽县为阳城县。以后沿袭。1958年沁水县并入。1959年恢复。
陵川县:因境内多陵阜而得名。一说因境内有陵阳水而得名。(左注:这是个误说。陵阳水源于河南林州,与陵川无关。郦道元误将源于陵川的浙水(即现在的郊沟河)当成陵阳水,并写入《水经注》)。隋置陵川县。唐属盖州,又改属泽州。金、元、明因之。清属泽州府。1958年并入晋城县。1961年恢复。
高平市:因四面皆山,中有平地而得名。秦置高都县。西汉改为泫氏县。北魏改为元氏县,又复为泫氏县,并分泫氏县增置高平县。北齐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又复为高平县。以后沿袭。1958年并入晋城县。1961年恢复。1993年改为高平市,省直辖。1995年改属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