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七)

标签:
地名山西 |
分类: 地理地震 |
长治:市名源于原长治县名。秦至隋为上党郡。唐改为潞州,并置韩州。后废韩州并入潞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复为上党郡。宋改为昭德军,又改为隆德军、隆德府。金又改为潞州。元初为隆德府,后复名潞州。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为潞安府。1949年设长治专区。1958年改为晋东南专区。1967年改为晋东南地区。1975年从长治县析出长治市。1985年撤销晋东南地区,以原晋东南地区北部9县成立地级长治市。
城区:因原长治市城区而得名。1975年设。
郊区:因原长治市郊区而得名。1975年设。
长治县:因取“久安长治”之意而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上党县。明洪武二年(1369年)废县改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二月置长治县。清以后沿袭。1954年改为潞安县。1958年9月并入长治市。1961年9月复置长治县。
襄垣县:因县城为赵襄子所筑而得名。西汉置襄垣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沁县合为襄沁县,后沁源县又并入。1959年三县分治,恢复襄垣县。
屯留县:因该地为古留吁国即纯留而得名(屯,同纯)。战国时纯留改称屯留。以后沿袭。1958年与长子县合为屯长县。1961年屯长县分县,恢复屯留县。
平顺县:取“平息贼寇,顺乎人意”之意而得名。明朝镇压了青羊山以陈卿为首的农民起义以后所置。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改县为乡。1912年,恢复县制。1915年又裁。1917年再复。1958年与壶关县合为壶平县。1959年壶平县分县,恢复平顺县。
黎城县:因该地为古黎侯国而得名。商周时为黎国。北魏置刈陵县。隋开皇18年(598年)改为黎城县,此为黎城县名之始。唐天祐二年(905年)改为黎亭县。五代后唐复为黎城县。宋熙宁五年(1072年)并入潞城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黎城县。以后沿袭。
壶关县:因境内有山,形似壶,在此置关而得名。秦置壶关县,为壶关置县之始。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壶关县。开皇十六年(596在现在县境东部复置壶关县。大业三年(607年)并入上党县。唐再复置壶关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平顺县合为壶平县。1959年壶平县分县,恢复壶关县。
长子县::因相传是尧的大儿子丹朱居住地而得名。 秦置长子县城。隋开皇九年(589年)改为寄氏县。开皇十八年(598年)复为长子县。以后沿袭。1958年与屯留县合并为屯长县。同年并入长治市。1959年恢复屯长县。1961年屯长县分治,恢复长子县。
武乡县:因境内有武乡水(即现在的关河)而得名。西汉置涅氏县。东汉改涅县。西晋涅县分出武乡县。北魏改称乡县。以后屡有并分。隋义宁元年(617年)乡县的境界固定并沿袭至今。唐天授元年(690年)恢复武乡县名。神龙元年(705年)又称乡县。景云元年(710年)又恢复武乡县名。宋至元三年(1266年)武乡县并入铜鞮县。元贞二年(1296年)复置武乡县。1958年与榆社县合并,仍称武乡县。1959两县分治,恢复武乡县。
沁县:因古代属沁州而得名。春秋设铜鞮邑。汉为铜鞮县。北魏为沁州,同底县属之。宋为义胜军。元复称沁州。明废铜鞮县名,通称沁州。清仍称沁州。1911年,改为沁县。1937年为第三行政区首府所在地。1940年10月在漳东置沁东县。1958年与襄垣、沁源两县合并为襄沁县。1959年三县分治,恢复沁县。
沁源县:因踞沁水上源而得名。西汉为谷远县。新莽时改为谷近县。东汉复名谷远县。北魏始为沁源县。隋改为绵上县。宋再复为沁源县。金升为谷州。元废谷州,仍为沁源县。明万历二十四年改属汾州府,三十二年复属沁州。1958年与沁县、襄垣县合并为襄沁县,1959年三县分治,恢复沁源县。
潞城市:因该地为古潞子国而得名。商为微子国。春秋为潞子国。秦为潞县。北魏改为刈陵县。隋改为潞城县。五代后仍称潞城县。1954年7月与长治县合并为潞安县。1958年并入长治市。1961年恢复潞城县。1994年改为设立潞城市(县级),省直辖。1995年属长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