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市及所辖区、县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六)

标签:
地名山西 |
分类: 地理地震 |
阳泉:因相传古代在今大、小阳泉之间凿石取煤,挖出五个水势旺盛的泉眼,称为“漾泉”,后讹为阳泉而得名。原为平定州辖地。1907年修建正太铁路时在此设站,以阳泉命名。1947年设阳泉市,1949年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代管,后改为县级阳泉工矿区,划归山西省,属榆次专区。1951年复为山西省辖市。1958年改属晋中专区。1961年再复为省辖市。1970年又属晋中地区。1972年又复为省辖市。。
城区:1952年阳泉市设第一区。1956年改为站上区,因阳泉火车站而得名。1957年与荫营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改为站上公社。1963年复为站上区。1969年改为城区。
矿区:1958年设矿区公社。1970年改为矿区。
郊区:1952年阳泉市设第二区。1956年改为荫营区。1957年与站上区合并为郊区。1958年改为荫营公社。1963年复置为荫营区。1969年改郊区。
平定县:因宋太祖“征河东首下之,置平定军”而得名。西汉初置上艾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筑城,城址在今城东南20公里的张庄镇新城村。北魏登国元年(386年)改为石艾县。唐天宝元年(742年)又改为广阳县,县治设于今县城西南40公里的昔阳县广阳村。北宋开宝元年(968年),设平定军。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改为平定县,县治于今平定上城。金至清为平定州。1912年改州为县。1948年成立平定县人民政府,属榆次专区。1958年属阳泉市,改为阳泉郊区。1961年复为平定县,属晋中专区。1983年再属阳泉市。
盂县:因以春秋时此地为晋大夫盂丙之邑而得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晋韩宣子卒,魏献子为政,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孟丙为盂大夫。”“孟丙”,《汉书·地理志》作“盂丙”。一说因“地居太行东北,峰峦旋绕,县治处其中,如盂然”而得名。周景王四年(前541年)仇犹(白狄的一个支系)东迁进入现在的盂县地域定居,并在今县城东北筑城建都,史称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仇犹为智伯所灭,地归晋国,后属赵。秦为上艾县地。北魏为石艾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石艾县,设原仇县,故治即今县城。大业二年(606年)改称盂县。金兴定四年(1220年)升盂县为盂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盂州为盂县。1948年属晋中区行政公署第一专署。1949年属太原市人民政府第一专署。同年8月改属忻县专署,9月改属榆次专员公署。1958年与阳泉市合并。1959年复为盂县,属晋中专区。1983年再属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