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晋中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五)

(2016-12-14 10:49:36)
标签:

地名

山西

分类: 地理地震

晋中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五)
    晋中:因位于山西中部而得名。历史上行政区划变动频仍,分属不同郡、府、州、道。1949年设榆次专区。1958年改为榆次地区。1968年改为晋中地区。1999年改为地级市。

    榆次区:因与榆社县“地次相接”而得名。战国时即有此名。汉置榆次县。宋曾为并州治所,复置榆次县。以后沿袭。1954年改为榆次市。1999年改为榆次区。

    榆社县:因县北有榆社故城为名。据《汉书·地理志》太原郡榆次县吴卓信补注说:“《汲冢周书》:昔烈山氏,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左注: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存焉,谓之榆杜。”汉为涅氏县地,晋置武乡县,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榆社县。以后屡有并而复置,县名一直存在。

    左权县:因纪念左权将军而得名。1942年日寇“五月扫荡”时,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将军在境内不幸牺牲。原为辽县。东汉置轑河县。因清漳西源古称轑水而得名。西晋改为轑阳县。隋改为辽山县,因境内辽阳山而得名。并置辽州。以后屡有废并而复置。1912年改称辽县。1942年改为左权县。

    和顺县:因县东北有当地人后赵皇帝石勒所筑和顺城而得名。春秋时期为盖与。战国时期为阏与。北魏改为乐平县。北齐改为梁榆县。隋改和顺县。以后沿袭。

    昔阳县:因位于在太行山之西而得名。昔阳同夕阳。《尔雅》:“山西曰夕阳,山东曰朝阳。”东汉为乐平郡。隋改为乐平县。清嘉庆元年(1796年)并入平定州。1912年复置乐平县。1914年因与江西省乐平县重名,改名昔阳县。以昔阳故城为名。

寿阳县:因位于寿水河以北而得名。春秋时期为马首邑。西晋置寿阳县。隋改为受阳县。唐改为寿阳县。以后沿袭。

    太谷县:因县西南有太谷而得名。太谷即现在的团柏谷,属祁县。建县于商。西汉为阳邑县。新莽改为繁攘县。西晋复为阳邑县。隋改为太谷县。以后沿袭。

    祁县:因古代现晋中一带称“祁地”。春秋时为晋大夫姬奚封邑,姬奚因地改姓而得名。又因附近有古代著名的泽薮昭余祁,故祁县别名昭余。西汉置祁县。新莽改为示,又复置祁县。隋重置。金改为祈县。元复为祁县。以后一直沿袭。

    平遥县古称“平陶”。北魏时为避太武帝拓跋焘(焘与陶同音)名讳改为平遥。秦为平陶县,在现在的文水县西南。北魏时迁平陶县至现平遥县址并改名。以后沿袭。

    灵石县:因隋文帝巡幸至此地,挖河开道获一石,其色苍苍,其声铮铮,并有“大道永吉”四字而得名。隋开皇十年(590年)置灵石县,以后沿袭。

    介休市:因春秋时介子推隐居并休于(死于)境内的绵山而得名。春秋时为邬县。战国末期设界休县。新莽时改为界美县。东汉时复为界休县。西晋改为介休县。北周改为平昌县。隋复为介休县。以后沿袭。1992年设市。1999年为省直辖,晋中市代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