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太原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四)

(2016-12-13 06:56:09)
标签:

地名

山西

分类: 地理地震

太原市:

太原市及所辖区、县、县级市地名释义(山西地名之四)
    太原:因当地地形而得名。《尚书大传》:“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秦为太原郡地,郡治晋阳。西晋为太原国地。北魏属并州太原郡。唐属河东道并州。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北汉刘崇称帝定都晋阳(左注:即现在发掘、复建的晋阳古城)。宋初晋阳城毁,另在晋阳城东北建太原新城。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并州升太原府。明、清仍设太原府,治阳曲县(左注:当时的阳曲县范围包括现在的太原市区,与现在的阳曲县范围不同)明代扩建太原城。1947年将阳曲县城区设为太原市,为省辖市。

    迎泽区:因太原旧城南城门之一迎泽门而得名。意思是世间万物都承迎南风的恩泽。(左注:南风指传说中的舜帝时代利于河东盐池产盐,换取财物的南来之风)1997年由南城区改现名。

    杏花岭区:因明晋王府花园地势较高且栽种杏树而得名。日伪时期伐树作操场。后改为杏花岭体育场。故有名无树。1997年由北城区改现名。

    尖草坪区:因此地原为荒野,生长菅草,转音而得名。1997年由北郊区改现名。

    万柏林区:因阎锡山曾打算在此地修建陵墓而得名。阎锡山小名“万喜”,字“柏川(百川)”。林,古意同陵。故名。1997年由河西区改现名。

    小店区:因古镇小店而得名。古代此地地处交通要道,商贾云集,店铺众多。1997年由南城区、南郊区各一部组成。

    晋源区:因古晋阳城所在地而得名。曾名太原县。后因与太原市重名改晋源县。1970年改为南郊区。1997年由南郊区改现名。

    清徐县:1952年清源、徐沟二县合并,取两县名字的首字而得名。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析晋阳、榆次部分地区置县于梗阳城。因城西北五里平泉村有清源水,易名清源。大业元年(605年)废。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清源县。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以清源县梗阳乡11村、平晋县断金乡13村、榆次县西管乡4村置徐沟县。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清源县降为乡,属徐沟县辖。1912年复置清源县,1915年又降为乡,仍属徐沟县辖。1917年,复清源县制。1952年两县合并。

    阳曲县:因位于汾河河曲以北而得名。秦置狼孟县,故城遗址在今县行政中心黄寨村东。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迁阳曲民于今太原市北郊区阳曲镇一带居住。阳曲镇为汉时的阳曲故城。(左注:至今阳曲县和阳曲镇并存)晋复置阳曲县,与狼孟县同属太原国。宋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县治移于太原城西郭外,为郭下县,太原府治。1912年后为山西省会。1937年后分为东、西阳曲,西阳曲属晋绥边区三分区,东阳曲属晋察冀边区二分区。1948年8月东西阳曲合并。同年11月县行政中心迁驻现址黄寨。

    娄烦县:汉始置楼烦县,即以楼烦部族为名,在今山西宁武县境,与今娄烦县无关。现在的娄烦县唐代为楼烦监牧地。龙纪元年(889年)置楼烦县。元代改镇又复置。新中国成立以后,属静乐县。1971年5月新建娄烦县。1972年4月划归太原市。

    古交市:因孔河(现名屯兰河)与汾河相交于此而得名。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年)设置交城县。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年)县治被水淹没,移至南却坡村(即今交城县城关一带),其遗址改称故交(古交)。之后各代,古交地区分属交城县和阳曲县。1958年以交城、阳曲两县的17个乡设立古交工矿区,隶属太原市。1988年2月改为县级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