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大学地理系时的野外实习
(2011-05-26 08:31:42)
标签:
大同地理系地貌火山群农业区划教育 |
分类: 往事回忆 |
地理系和物理系是大学各系当中两个学生学习活动“最极端”的系。地理系学生有许多的野外实习和考察,而物理系则有做不完的习题和实验。以致当我们地理系学生背着装备出发时,物理系以及其他系的学生都问:“你们又上哪里玩儿去?”,颇有几分羡慕和嫉妒。
其实地理系学生的野外实习和考察是必需的,因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只是坐在屋子里“坐而论道”是根本不行的,必须到实地才能对知识和技能有所感悟和理解,以至应用。
我上大学地理系时重要的野外实习有以下几次:
测量与绘图实习:地点是山西翼城。内容是编制翼城县城关及附近地区平面图,为该县做县城规划使用。具体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各组分别负责一个小区域平面图的测量与绘制,最后合成一幅大比例尺图件。为期约一个月。这次实习的特点是因为是结合真实的项目,需要实际精确操作水准仪、经纬仪、大平板仪和小平板仪等当时最先进的测量仪器,并且按照比例尺缩放原理在“羊皮纸”上准确绘制地图。因此将课堂上讲授的原理通过实习深刻的加以理解,并且锻炼了测量员和测工的双重技能,非常实用。有了这次实习,如果到测绘局去工作毫无问题。这种工作还考验和锻炼认真、细致的态度与精神,不能有丝毫的马虎和“无所谓”。其实我们各组的水平相差无几,但因为态度不一,最后在拼接全图时(术语叫“抄边、接边”),有些小图的衔接误差太大,使得老师有带着少数人返工才算完成。现在的测量仪器已经激光化和数字化,测工省事多啦。但是当时调试光学仪器的一套技能很是锻炼人。
地质与地貌实习:地点是山西大同。内容是:大同东火山群穿越,自聚乐堡向南穿越火山群至西坪,途中还要爬金山和昊天寺两座死火山;大同北寺儿梁台地和孤山火山群;大同西武周川(云冈沟)地层剖面变化;大同西南七峰山断层背斜单面山;大同东御河阶地。这些路线大部直线距离都在约20千米。为期约十天。具体方式是集体行动和分组活动相结合。这次实习的特点是对典型地质构造和地貌有了直观的认识和判断,熟悉如何绘制地质剖面图和地貌素描图。由于天天长途跋涉,感觉非常累,其实是锻炼了脚板。
土壤实习:地点是山西河津汾河与黄河交汇处、万荣---临猗黄土丘陵、运城盐湖。内容是河谷非地带性土壤与黄土高原地带性土壤,以及盐碱土的认知。具体方式是集体行动。这次实习的特点是,由于任课教师身体较差,管理也较松,此行并不累。像我这样从未深入晋南的,乘机对河东古风有了一定了解。
植物地理实习:地点是山西霍山。内容是霍山植物区系的考察和植物标本的采集。具体方式是学生分小组,各组分别进行植物样方的确定和调查,并采集典型植物全株标本。为期约一星期。这次实习的特点是以霍山脚下的洪洞县兴唐寺为中心,按照老师预定的几条路线活动。最艰巨的是顺着流水冲沟一直爬到山顶(海拔2346米),还要随时采集标本,晚上还要及时压制。这次实习的特点是使学生辨识了许多植物物种,采集了不少标本。可惜由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应用不多,当时记住的名字又都还给老师了,至少在我。
大型综合实习:地点是山西太谷。内容是对山西省农业区划试点县太谷的全部已开发土地进行详查,在大比例尺地图上标注并确定等级,以便进行农业区域规划。为期约两个月。具体方式是分组各负责一个乡镇,由当地一位老乡做向导,逐块儿实地调查,限期完成。这次实习的特点是,这是一项政府项目,虽有相当拨款,但质量也有极高要求,不是纯教学实习。工作也很艰苦,下去以后逐村移动,“住百家,吃百家”。加上太谷县处于汾河谷地与太岳山(此处用我们地貌老师的考察结论,一般说法是太行山)交接处,地形相当复杂,尤其东部丘陵山区沟壑纵横,行走很是费力。从学习的角度看,需要多门课程知识的综合,独立进行准确的判断,能够把书本上的东西真正用于实际。记得我这一组发现十分复杂的地貌和地质现象,涉及土地类型的变更。这时老师在内业中也发现了这一问题,把信息传了过来。同组同学告诉老师,我及同学已经发现了,是老师很为振奋。由于项目责任重大,系里几乎所有老师都轮流或常住太谷。省农业区划办领导还来视察。这一项目最后获得山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期间,我与F君到东山底村补测,就住在密斯Y的奶奶家(原籍老屋)。现在已经物事均非了。
还有一些一天之内的小型实习,如洪洞广胜寺断裂带地质实习、襄汾丁村汾河阶地地貌实习、临汾姑射山地貌实习、霍州汾河水文实习、临汾钢铁公司和造纸厂考察等。不一一述及了。
野外考察的必要装备是学校常备并提供的。业务装备:仪器、地质锤、罗盘、记录本、挎包等。生活装备:雨布、背包绳、饭盒、水壶等。行李自带。
吃住条件不一,既住过招待所和学校,也睡过地铺;既吃过招待所食堂也自己起伙。在太谷还到农家吃饭:各种的面,只是没有菜,几乎都是葱花、酱油、醋、少许油调成的浇头,见识和习惯了地道的山西醋。当时还实行粮票,自己起伙有粮、款的补助,还可以在到达地调剂(在大同就是我爱人找市教育局管行政的老师调剂的细粮),实际比在学校吃份饭还要好。不过中午常须带饭:两个鸡蛋、两个馒头、一大块咸菜、一壶水。用一位老师的话就是,实习“管他挣钱不挣钱,首先闹个肚儿圆”。因此同学们很愿意外出实习。
总之,我感觉当时的实践活动确实锻炼人,方方面面。现在老说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社会能力差,原因之一可能是缺乏到社会最基层的实践。现在大学生也在实践,目的是为着生计:家教、考各种的本、雷声大雨点小的“志愿者行动”,效果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