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襄樊方言襄樊方言熊万里 |
分类: 襄音无改 |
2004年底《楚天都市报·襄樊新闻》创刊,开了个很有特色的栏目叫《襄音无改》。襄(乡)音无改,一个谐音,意趣无穷。不知编辑是妙手偶得,还是千虑一得。总之,让人佩服这个名字的奇妙。编辑向我约稿,我由此开始搜集并整理襄樊方言。
方言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主要变化体现在语音、语法、词汇、俗语上面。要研究方言,非常困难。既要求研究者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较为扎实的文字功底、活跃的思维,又要求研究者在某一地域长期生活,能够彻底溶入地域文化中去。简言之,研究方言,除语言学的意义之外,还涉及文学、民俗学、历史学、地理学等学科。我只是凭兴趣,搜集了一些方言词汇,并在字面及释义上下了点功夫。本地人可以咀嚼把玩,外地人也能领略一二。
开始,我只是冲着《襄音无改》这个好听的栏目名字,按照编辑的约稿去做,尽量不要写成简单的名词解释,尽可能讲点儿故事,像方言本身一样幽默一点儿、诙谐一点儿。后来好朋友周红南调任副刊编辑,说总编很重视这个栏目,经常排在副刊版的头条,鼓励我多写。我竟上了瘾,搜集了几百条方言,写成或长或短的文字。好朋友张启才也在《襄樊晚报》上对此做了整版报道。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的帮助,给我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资料。我也陆续地从一些正式和非正式的出版物、官方和非官方的网站上,了解到许多朋友曾做过此项工作。
这一了解,更激起了我的兴趣。本来我只是觉得好玩而整理的,现在必须得认真对待了。因为那些朋友往往想当然地记录方言,只是草率地录下了方言的发音,根本没有慎重考虑该用什么文字。结果导致许多记录下来的方言完全偏离了本意,会让读者产生岐义。可以毫不留情地说,他们整理方言的用字错误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比如,将“流把”写做“溜把”、“思倒”写做“斯捣”、“犒桌”写做“靠作”、“阁班子”写做“搁班子”、“一猝溜儿”写做“一蹴溜儿”、“打唠岔”写做“打捞叉”、“甜欢人”写做“填还人”、“碗肚子”写做“碗笃子”、“鲜范”写做“鲜凡”、“狞人”写做“令人”等等。这样流传下去,不仅仅体现在治学不严谨上,更重要的是对方言的误读、对民间文化的亵渎。特别在网络上,一些人刻意去使用一些谐音字,我不但体会不出丝毫幽默感,而且读得别别扭扭像受刑一样。
今年8月底,我开办了《隆中对》论坛,专门设了一个《襄音无改》栏目。通过这个栏目与广大网友交流对襄樊方言的理解,受益匪浅。
许多朋友催促我出一本方言集子。我一直不敢盲目出书,因为还有很多方言在我们嘴边溜来溜去,却被我们熟视无睹,我得慢慢去搜集,还有一些方言的释义尚不全面,得耐住性子仔细琢磨,尽量少留遗憾。方言是口语的一种主要组成部分,随意性很大。所谓十里不同音,同样的方言在两个不同的小镇含义就有差别。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用不同的语气去说同一个方言词汇的意思也不相同,让人难以准确捕捉其含义。不同的人抱有不同的观点,对同一句方言的理解也会存在差异。
还有一个难题,就是对方言词汇的分类。我注意到以前的分类,认为不够科学,自己又拿不出更科学的方案。我暂时把整理的方言分为二十多类。越细分越麻烦,许多词汇有多重意义,在分类上容易交叉,让人无所适从。有的类别词语太少,只有尽量合并为笼统的一个大类。有的类别词语丰富,就不断细分,比如从性格、心理中细分出倔强格外、狂傲吹嘘、贪婪懒惰等。在分类上存在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我是土生土长的襄阳人。1971年秋天出生于襄阳竹条。12岁到樊城居住,22岁到张湾居住。我所说的襄樊区域,只是狭义的被原襄阳县包围的襄樊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我所整理的方言都是我在生活中亲耳听到过的,只有这样我才能比较准确地领会方言的含义。一些朋友推荐的方言,因为我实在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听到过,就不敢随便采用,怕解释不准确。在离襄樊中心城区稍远的宜城、枣阳、南漳、老河口、保康等区域的大部分方言与中心城区相同,但做为襄樊与其他区域的过渡地带,也有相对独立的方言,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单独去搜集整理。另外,许多方言在全国通用,我认为不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不主张拢进来。有的方言可以演变很多词汇,只录最常用的,其他词汇尽量在解释里注明。
这之前,朋友们整理的襄樊方言词汇大多数都是前面写方言谐音字,打个破折号,后面做简单的释义,寥寥数字。这种做法虽然简洁明了,却不能把方言意义解释透彻。词典上解释词语,也往往细分条目,并举例,这样才能更准确地解释方言词汇。所以我如果出版关于方言的书,就取名《襄音无改——襄樊方言词汇趣谈》。
从语音方面说,有些方言往往是其他地方的人难以听懂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语音相差甚远,故有南腔北调一说。仅语音的丰富多彩,就无法用现有的汉语拼音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来。真有人钻牛角尖,倾毕生精力去研究方言的语音,恐怕也会出力不讨好。像方言语音这类精细的研究,我没能力去做。至于方言传承了多少地域传统文化,这类的宏篇大论,我也没水平去写。我只整理方言词汇,不主张给方言标注声调,不赞成创造十几种音调来解释,不主张钻牛角尖。所谓十里不同音,语音无法细研,特别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写出来了,也不会精确,老百姓不感兴趣。可以留给学院的迂腐子去混事。方言的韵味最关键体现在意义上,如果写错了字就偏离了原意。有的人不能正确写出方言的文字,却开始钻研方言的发音了。我认为首先应该把方言的文字确定下来,打好了基础,再去讨论其他高深问题。
我赞成推广使用普通话,但是不主张摒弃方言,同时也不主张刻意地学说方言。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含金量高的方言生命力是异常顽强的,想抹掉都不可能。一些方言(比如饮食、游戏、农具称谓)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一个地方生活,日子久了就能听懂方言,如果能熟练掌握使用一些方言,好比多了一门技艺,可有助于融入那个地区的生活中。
方言词汇在实际应用中灵活性很大,常常能延伸出新的含义,也与日俱增地创造出全新的方言,这正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要想完整而准确地描述方言是很难的一项工作。我对方言词汇的解释,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只是个人的理解,在一些朋友看来肯定有牵强附会的地方。欢迎大家提出意见,以便进一步完善对襄樊方言的整理。
2006年11月28日20:4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