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晋行·闻喜:文庙(闻喜县博物馆),郭家庄仇氏家族碑楼群

标签:
运城闻喜县文庙运城闻喜县博物馆韩愈《平淮西碑》闻喜县郭家庄仇氏牌坊闻喜县郭家庄仇氏碑楼 |
分类: 晋行 |
这期大家和鱼一起去闻喜县访古。闻喜县古称桐乡;秦时更名为左邑县;汉武帝刘彻在此欣闻平南越大捷,赐名
“闻喜”。现隶属于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不乏名人:魏晋名臣、中国科学绘制地图之父裴秀,唐贤相裴度,宋抗金名相赵鼎,清“戊戌六君子”之一杨深秀等。闻喜县古迹颇多,文庙就是其一,闻喜县文庙可是山西最大的文庙!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乃裴度故里,裴氏祠堂里藏有唐韩愈撰文、清祁隽藻书写的《平淮西碑》。
闻喜县文庙还是县博物馆所在地。介绍上说:文庙内石刻甚多,有宋司马光撰书宣圣庙碑、有明代孔子线刻像及宋、元、明、清碑四十余通,均保存完好。只是不凑巧,鱼和先生去时恰逢周日,文庙休息,不对应该说闻喜县博物馆周日休息!

文庙又名学宫,亦称宣圣庙,是为奉祀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而专设的庙宇。闻喜文庙位于闻喜县城东北角,毗邻县政府。资料上介绍:闻喜文庙创建年代不详,据《闻喜县志》记载重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地震倾坏。明弘治四年(1491年)又重建。文庙坐北向南,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为棂星门、戟门、大成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大成门前有五龙影壁,影壁后有砚池。大成殿两侧有传道斋、授业斋、学宫、廊庑等建筑。

闻喜县内唯一的龙壁--文庙五龙影壁。五彩琉璃烧造,五龙形态生动,釉色光亮,色调温和。

同解州关帝庙的四龙壁一样,龙壁上的人物头颅皆不知去向。上图为鱼截取的细部特征图。下图为影壁背面图案--二龙戏珠。细细品味,感叹明代琉璃工艺精湛。



大成殿台基东北、西北角上有石狮一对,形态蜷卧,模样凶悍。

大成殿后并没有资料上说的明伦堂。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庙是1984年修复出来的,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文庙--山西第一大文庙了。

鱼将文庙内散置的石刻一一收入手机相册中。


廊庑内还有闻喜县宣介。

惊喜来了,文庙看护人员回来了。先生不失时机同他们攀谈起来。一番沟通下来,我们幸运地找到了能打开精品石刻展厅的李馆长。隔空感谢他为我们不远千里来访的游客大开方便之门。

鱼和先生有福了,得以见到下面闻喜县石刻文物精品。

展厅东墙上北边是彩色二十四孝砖雕(见上图和下图)

东墙南为彩色砖雕宴饮图(见下二图)

这些砖雕来自闻喜县发掘的墓葬。人物生动,色彩艳丽。鱼在端详它们的时,突然弱智地想墓主人就是砖雕画像中的男女。


展厅地面中有一排石刻,其中有二个人物像,三个造像碑,三个动物像,一个墓牌位。



闻喜县博物馆还将馆藏石刻文物拓片,再将拓本装裱成画轴挂在展厅四周墙壁上。既利用了空间,又便于游客更好了解文物。

在展厅中,李馆长一直为我们介绍闻喜地域的其他古迹,并着力推荐我们去闻喜县郭家庄镇郭家庄村,去看那里的仇氏石牌坊及碑亭群。看着他殷切的表情,鱼和先生第二日清晨赶赴郭家庄。

清代仇氏家族碑楼群位于村口约130米长的道路两旁,共5座碑楼、1座牌坊、1通碑刻,建造年代为清朝同治(1862-1874)、光绪
(1875-1908)年间。这些碑楼为石质材料,建于块石垒砌的高台基上,四角皆竖立石柱,碑楼正侧刻有浮雕人物、花卉等装饰图案,并在石柱上镂刻颂扬主人的对联、石匾、题额等,其制作精美,雕刻工艺精湛,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据民国7年版的《闻喜县志》记载,此碑楼群所载人物为当地仇氏家族族人。(摘自百度)

仇氏家族石牌坊及碑亭群呈南北向分布,由一坊五碑亭组成。西侧为一碑亭,东侧为一坊、四碑亭的建筑群。它们的制作年代都为清末。上图为《仇仲公郭太君懿行碑》,为民国十六年立。看到这座碑的年代,鱼诧异,要知道民国十六年是1927年。那是国民革命最后一年。


仇氏三兄弟德行碑(见上图和下图)。这三兄弟分别为:
仇秉仁、仇存仁、仇怀仁。三座碑由北向南分别是:“诰赠盐课司提举仇季公藏真德行碑”,“诰赠黄州岐亭清军府仇长公静堂德行碑”和“例赠布政司理问仇仲公操斋德行碑”。该碑楼建于同治九年(1870年),三兄弟分别官从:奉直大夫(从五品)、奉政大夫(五品)、儒林郎(从六品)。
仇氏三兄弟德行碑亭坐东朝西,石质仿木结构,建于石砌台基上。为单檐歇山顶。碑亭正侧面悬有石匾,额枋浮雕装饰图案,石柱镂刻对联。
石牌坊坐北朝南,是清代盐提举仇嘉谟奉旨为其母孙宜人所建的贞节牌坊。创建于清光绪年间(1875-1908)。节孝石牌坊,总面宽7.56米,总高约15米。仿木结构重檐歇山顶,四柱三门,变形六柱五门式,三层。蟠龙鸱吻。檐下正、背面皆悬石匾,额枋枋身阳雕有人物故事,花板饰有花草图案,阑额刻有额题。 一层上书“节孝坊”三字,中刻圣旨“诰授奉直大夫提举司仇嘉谟之母孙宜人建坊”。二层中嵌华匾一悬,上刻“丝纶焕”三字。三层中有“圣旨”二字,可见这座牌坊的尊贵。 (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仇嘉谟,字虞三,盐提举,与从弟黄州同治耀南仙槎武生一德共敦礼让。邑西有桥曰利济,倾圮久,行人患苦之,兄弟力任修复。饥岁赈粟百余石无德色。一德尤才杰,同治丁卯,流寇临境,躬缮守御具部,勒其子弟保三奇堡。邻村闻之胆气愈壮卒无警。(摘自《闻喜县志》)

赵太君节寿碑亭和薛太君节孝碑亭为并列的独立碑亭。薛太君节孝碑楼和赵太君节寿碑楼,为仇仰廷、仇辅廷兄弟于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他们的母亲薛氏和祖母赵氏所立。
仇氏石牌坊及碑亭群工艺繁缛雕刻细腻,外形华丽美观。一定耗时耗银。一家族费心费力建此碑亭牌坊只能说此地民风古朴,好承德尚训。闻喜郭家庄仇氏牌坊和碑亭群于2013年5月晋级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列。2016年2月进行招标维护修缮。鱼和先生于2017年9月18号来游,修缮已经完工。最显见的修缮结果就是在损坏最明显的仇氏四兄弟碑亭基座加装了护栏。仇氏石牌坊及碑亭群散落在村中路边,免费观瞻非常值得!网帖说村子附近还有此类碑亭,可是鱼和先生就此问询当地人时,却被告知没了。不知是盗贼猖獗还是有关部门异地保护了。

来段小插曲。在闻喜县城,鱼看到大幅广告宣介闻喜特色食品:闻喜煮饼,好奇勾起欲望,进店寻觅。店家见鱼和先生为外地人,拿出一盒让鱼品尝。鱼不习惯不付费品尝,忙买下一盒。等回到旅馆品尝时,才知道这跟鱼爱吃的饼不搭边,纯属是甜点。甜如蜜糖。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在闻喜县访古,下期移师新绛访古。新绛内容颇多,有稷益庙、龙兴寺、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天主堂等。
有关链接:
九年,蔡将死,蔡人立其子元济以请,不许。遂烧舞阳,犯叶襄城,以动东都,放兵四劫。皇帝历问于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帅之不庭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因抚而有,顺且无事。」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皇帝曰:「惟天惟祖宗所以付任予者,庶其在此,予何敢不力!况一二臣同,不为无助。」曰:「光颜,汝为陈许帅,维是河东魏博阳三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曰:「重允,汝故有河阳怀,今益以汝,维是朔方义成陕益凤翔延庆七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曰:「宏,汝以卒万二千,属而子公武往讨之!」曰:「文通,汝守寿,维是宣武淮南宣歙浙西四军之行于寿者,汝皆将之!」曰:「道古,汝其观察鄂岳!」曰:「,汝帅唐邓随,各以其兵进战!」曰:「度,汝长御史,其往视师!」曰:「度,惟汝予同,汝遂相予,以赏罚用命不用命!」曰:「宏,汝其以节都统诸军!」曰:「守谦,汝出入左右,汝惟近臣,其往抚师!」曰:「度,汝其往,衣服饮食予士,无寒无饥。以既厥事,遂生蔡人。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凡兹廷臣,汝择自从,惟其贤能,无惮大吏。庚申,予其临门送汝!」曰:「御史,予悯士大夫战甚苦,自今以往,非郊庙祠祀,其无用乐!」
颜、允、武合攻其北,大战十六,得栅城县二十三,降人卒四万。道古攻其东南,八战,降万三千,再入申,破其外城。文通战其东,十余遇,降万二千。入其西,得贼将,辄释不杀,用其策,战比有功。十二年八月,丞相度至师,都统宏责战益急,颜、允、武合战益用命,元济尽并其众洄曲以备。十月壬申,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卒。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淮西平,大飨赉功。师还之日,因以其食赐蔡人。凡蔡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斩元济京师。
册功:宏加侍中;为左仆射,帅山南东道;颜、允皆加司空;公武以散骑常侍帅郎坊丹延;道古进大夫;文通加散骑常侍。丞相度朝京师,道封晋国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以旧官相;而以其副总为工部尚书,领蔡任。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皇帝以命臣愈。臣愈再拜稽首而献文曰:
唐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元宗,崇极而圮。河北悍骄,河南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克,益戍以兵。夫耕不食,妇织不裳。输之以车,为卒赐粮。外多失朝,旷不岳狩。百隶怠官,事忘其旧。帝时继位,顾瞻咨嗟。惟汝文武,孰恤予家。既斩吴蜀,旋取山东。魏将首义,六州降从。淮蔡不顺,自以为强。提兵叫让,欲事故常。始命讨之,遂连奸邻。阴遣刺客,来贼相臣。方战未利,内惊京师。群公上言,莫若惠来。帝为不闻,与神为谋。乃相同德,以讫天诛。乃敕颜允,武古通。咸统于宏,各奏汝功。三方分攻,五万其师。大军北乘,厥数倍之。常兵时曲,军士蠢蠢。既翦陵云,蔡卒大窘。胜之邵陵,郾城来降。自夏入秋,复屯相望。兵顿不励,告功不时。帝哀征夫,命相往厘。士饱而歌,马腾于槽。试之新城。贼遇败逃。尽抽其有,聚以防我。西师跃入,道无留者。蔡城,其疆千里。既入而有,莫不顺俟。帝有恩言,相度来宣。诛止其魁,释其下人。蔡之卒夫,投甲呼舞。蔡之妇女,迎门笑语。蔡人告饥,船粟往哺。蔡人告寒,赐以缯布。始时蔡人,禁不往来。今相从戏。里门夜开。始时蔡人,进战退戮。今旰而起。左飧右粥。为之择人,以收余惫。选吏赐牛,教而不税。蔡人有言,始迷不各,今乃大觉,羞前之为。蔡人有言,天子明圣。不顺族诛,顺保性命,汝不吾信,视此蔡方。孰为不顺,往斧其吭。凡叛有数,声势相倚。吾强不支,汝弱奚恃、共告而长,而父而兄,奔在偕来,同我太平。淮蔡为乱,天子伐之。既伐而饥,天子活之。始议伐蔡,卿士莫随。既伐四年,小大并疑。不赦不疑,由天子明。凡此蔡功,惟断乃成。既定淮蔡,四夷毕来。遂开明堂,坐以治之。
在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裴柏村唐宰相裴度的故里裴氏祠堂里藏有清咸丰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祁寯藻敬书并记《平淮西碑》碑一套,高2.54米,宽0.92米,一连四石,字大如拳、气势磅礴、石质精细,史文书刻,举世罕见,故称“四绝碑”。祁寯藻师承二王,体出颜柳,参以山谷,深厚遒健,有“一时之最,人共宝之”、“楷书称首”的赞誉。百余年来,世人仰慕。
《平淮西碑》又名“韩碑”,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撰文,唐元和十三年(818)三月矗立蔡州(汝南)城北门外。因碑文力颂裴度功勋,甚少提到李愬(sù)事迹。李愬部下石孝忠“作力推去其碑,仅倾移者再三”,挥锤砸碑毁文。宪宗诏翰林大学士段文昌重撰、陆邳分书篆额,又名“段碑”,元和十四年(819)十二月重立。“韩碑”存世九月无拓,世无传本。洪迈《夷坚志·苗陈二守》载:“北宋政和中,陈珣为蔡州守,始视事,谒晋公庙,读《平淮西碑》,乃段文昌所制者,怪而问。邦人曰:‘自韩文公碑刻石后,为李愬卒所诉,以为不述愬功而专美晋公,宪宗诏文昌别撰,事已久矣。’忿然不平,即日命工磨去段作,重刻韩文。”明代宋刻蔡州“韩碑”因兵燹之灾,汝宁府裴晋公庙重刻“韩碑”。清咸丰元年(1851),军机大臣祁寯藻重书“韩碑”,立裴柏村裴氏祠堂。唐《平淮西碑》,一碑同书二文,屡毁数次重刻,天下无二,堪称奇闻。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