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晋行·新绛:稷益庙,龙兴寺,绛州三楼,绛守居园池,天主堂,文庙

标签:
运城新绛稷益庙运城新绛龙兴寺运城新绛绛州三楼运城新绛绛守居园池运城新绛天主堂·文庙 |
分类: 晋行 |
首先提醒想去的朋友们:由闻喜郭家庄去新绛的稷益庙路不好走,再次稷益庙的看护人员说这里要维修,鱼和先生去时是2017年9月18号。稷益庙以大殿内壁画著称。不过大殿对面的乐台也相当不错。看护人员是位七十多岁老哥,参观稷益庙壁画要收费还要如实登记人员姓名来自何方等信息。老哥对收费解释说这些钱用于大殿内装饰和维护。

度娘说:稷益庙位于中国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阳王镇,始建年代不详,是祀奉后稷和伯益的庙宇,俗称阳王庙。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元年间重建,明弘治、正德年间扩建重修,现存舞台、正殿为明代建筑。正殿五间,三彩琉璃瓦顶。殿内东南西三面满布壁画,面积130平方米,壁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两壁以台阶式布局,宽8.23米,最高处达6.18米,在现存明代壁画中属巨幅佳品。其中彩绘的朝三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斩蛟、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内容丰富,艺术精湛,堪称我国古代壁画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上图为南壁东西两侧壁画全景。
上图和下七图为东墙壁画。






上图为南墙西壁画,下图为细部特征图集锦。其中就有壁画绘制时间款:正德二年(1507年)。

上图就是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重修东岳稷益庙碑》,内载:“阳王之墟者,东岳稷益庙也。罔知肇自何代,元至元重修。正殿旧三楹,国朝弘治年间恢复为五楹,增左右翌室各四楹,正德间复增先门三楹,献庭五楹、舞庭五楹。缭以周垣,架以长廊,隐以佳木,百工殚巧,金碧辉煌”。
龙兴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绛县城龙兴路北端高阜之上。该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改称龙兴寺。唐会昌五年(公元845年)武宗灭佛,寺内建筑几乎毁之殆尽,唯有塔院得以幸存。宋时,太祖赵匡胤寓居于此,改寺为宫,后僧人占居,恢复龙兴寺之名。原存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和龙兴宝塔等。1990年,重修龙兴塔基和寺院,建新山门和108级青石台阶并修建了碧落碑亭等。(摘自百度,鱼有删改。)

龙兴寺必须有龙?!


上图碧落碑,下图经幢。

碧落碑亭后是大殿。

大雄宝殿,介绍上说:面阔五间,进深二间,悬山筒瓦顶,梁架为元代遗构,殿内供奉宋金时期的彩塑,主佛为坐姿三身佛:毗卢佛、释迦牟尼佛、卢舍那佛。两侧观音、地藏、文殊、普贤四位菩萨侍立。





大殿后就是龙兴寺宝塔--绛塔。

度娘说:据碑文记载龙兴塔始建于唐,原为八级,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重修,并增高至十三级。塔呈八角形,高约43米,全部用磨光的青砖砌成,塔身各檐下的斗拱等均为仿木结构,塔的每级上均有额题,自下而上依次为:一柱擎天、两茎仙掌、三汲龙门、四大跻空、五云献瑞、六鳌首戴、七星召应、八风协律、九陌看花、十园蓉境、十方一览、十二碧城、十三州岛。塔顶有几百公斤重铁身葫芦。

度娘说,该塔曾多次"冒烟"。据《重修新绛龙兴寺碑记》载:"光绪乙亥(公元1875年),塔顶冒烟,佥为青云直上,为发达科名之征兆"。这年大旱。之后1937年、1971年、1976年等时间老人传说也亦冒过"烟"。最近一次是1993年8月份,塔顶"冒烟",观者有万余人,连冒七天。其原因至今仍为一个谜团。

塔上观新绛县城(见上图)西侧的绛州三楼和天主堂非常醒目。

塔东侧有台级下去有个墓葬展。

墓葬有两个为:万安社区宋墓和泽掌北苏村金墓。

万安社区宋墓以砖雕花卉见长,泽掌北苏村金墓以人物砖雕见长。
上图右侧为1999年《重修加固龙兴塔寺碑记》,左侧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立《绛州重刊碧落碑文》,碑阴为《绛州复建州衙南门记》。

龙兴寺山门前下瞰,县城就在脚下。面前这条街就叫龙兴街。左侧去文庙,右侧去天主堂。

绛州三楼指钟楼、鼓楼、乐楼。在新绛县城西部高岗之上。绛州三楼并峙,南北鼎形排列,钟楼在南,乐楼在东,鼓楼偏北。2001年6月绛州三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乐楼,创建年代不详,现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塌圮,1983年予以抢救性维修。乐楼座南面北,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檐插廊,台基高为2.5米,明间宽大,并出抱厦一间,屋顶当心间凸起,犹如阁楼形制,据传上下可以同台唱戏。屋顶为硬山筒瓦顶。楼北面有逐阶增高的石砌七星坡,原有城隍庙,此乐楼为酬神演戏之戏台,又是城内过年过节戏曲活动的主要场所,台前坡道宽广呈倾斜状,观众可以就势观看演出,不受任何遮挡。鼓楼,据碑记创建于元至正年间,明清均有重修。现存木结构为明代遗构。因年久失修,1994年进行抢救性翻修并彩绘,现面貌已焕然一新。(摘自百度)






城隍庙为新建,篇幅有限不予介绍了。

鼓楼筑在七星坡顶端西侧,座西面东,在州府大堂的东南,基址宏大,砖石混砌而成,东西辟券洞门串通,楼身为三重檐,歇山顶,逐级相应收缩。底层面宽五间,进深二间,周围辟回廊,可以供游人四面瞭望,南观汾水如带,北望吕梁岚气氤氲,四周风光尽收眼底。二层、三层皆面宽三间,进深一间,二层也可以登高远望。楼内梁架规正,别具一格,颇具古建价值。楼身基座东侧嵌有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创建重修鼓楼纪略》、《重修鼓楼》碑石2通。(摘自百度)


钟楼,据《新绛县志》记载,最早为北宋乾德元年(963)所建,后因失火全部毁尽,又在废墟上重建,元、明均有重修。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遗构,清代有修葺。1979年和1994年两次翻修,使之焕然一新。该楼地势高峻,台基耸立,为正方形,楼身四面设有券洞门,嵌有四副石刻楹联,屋顶为十字歇山顶,剪边琉璃瓦饰。内悬万斤巨钟,为金天德大定年北关“天庆观”所铸,因铸造技术科学先进,钟声清脆、悦耳、宏亮,夜静可声闻数十里。(摘自百度)


绛州三楼离绛守居园池很近,绛守居园池也叫隋代花园。它的位置在天主教和绛州三楼中间。

绛守居园池历史悠久,可里面没什么可看的。下二图为鱼将里面景致合成的拼图。

绛守居园池位于县城西部新绛中学校后面,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内军将军临汾令梁轨开创的系绛州街府花园。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古老的园林之一,

天主堂南为居民区,穿过不断抬高的街区,来到天主堂。大门前相对开阔些。教堂哥特式建筑风格,见之难忘。

新绛天主教堂,也称圣安道主教座堂,是全国四大哥特式天主教堂之一。1936年罗马教廷册立绛州为宗座监牧区,定新绛为主教座堂,隶属荷兰方济会传教区,让天主教圣人安多尼为教区及座堂主保(世人与天主的桥梁),任荷兰籍方济会士孔昭明为监牧主教。1937年孔主教母亲为纪念儿子荣晋监牧主教,独资赞助黄金45公斤兴建了这座大型主教座堂。教堂正面属哥特式建筑,主体为中国古建,简瓦虎头封廓檐。教堂修建历时四年,直到1940年才完全竣工。教堂鸟瞰成“羊”字形,寓意为“基督的羊栈”,雄伟壮观,玲珑剔透,宛如一尊精美砖雕艺术品,艺术价值非常高。1952年,教堂并被当地用作粮仓。1986年底,这座教堂又成了教徒们举行天主教活动的一个中心。如今,新绛县圣安道主教座堂亦称“新绛总堂”,是天主教运城教区主教府所在地,管辖运城、临汾等二十三个市县的教务工作。 (摘自:太原新闻网-太原晚报,鱼有删减。 )

新绛天主教堂神父李文斌说,新绛天主堂之所以久负盛名,我认为更在于它的建筑风格和天主教在新绛的悠久历史。并将“哥特式”解释为“法国式”,此建筑形式产生于法国。时间为公元1140年左右。是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整体风格高耸瘦削,且带尖。表现了一种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鱼根据有关资料编写)



鱼和先生访文庙发现这里正在维修扩建。棂星门与泮池前的广场有市民在跳交谊舞。回旅馆途中发现有一古民居,鱼和先生进去瞅了眼。见下二图。
有关链接:
一、
稷益庙位于新绛县阳王镇阳王村。稷益庙壁画在稷益庙正殿东、西、南三壁上,总计130余平方米。壁画绘文武百官、农民朝圣、稷益传说、烧荒狩猎、伐木耕获、山川园林等故事,在我国现存壁画中可谓独树一帜。它不同于佛教题材的敦煌壁画,也不同于道教内容的永乐宫壁画,更不同于儒释道合一的青龙寺壁画,而以古代传说故事为体裁,赞颂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英雄事迹,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大自然的勇猛精神,画艺精湛,布局严谨,是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的重要文物,国内罕见。
东壁绘朝圣图,以三圣殿为中心展开画面。三圣殿面阔三间,重檐歇山顶,两厢配殿。殿前植有梧桐、月季、松竹、槐树等花卉树木。三圣帝君(三圣即太皋伏羲氏、炎帝神农氏、轩辕黄帝氏)皆坐于殿中,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成群,手执壶浆果盘。台阶左右有文武百官、农民侍立,其左环立官员和手执五谷、肩扛农具的农民,右边有多个农民,有肩扛猎物的,有捆绑着蝗虫,有手拿蚂蚱等害虫和野草的。一女子似为五谷之神,身穿缨络宝衣,左手持碗,右手执勺从碗取种子,好象是向农民所赐。其前面侍立的似为土地神,右下有两力士,又有一武士身负盒囊,作报告状。松树林下有一长尊,上摆食盒酒壶。
东壁上部绘"斩蛇图"。山野中有四武士斩蛇场面,周围有围观、朝圣的人群,背景是幅美丽的风景园林,群山清水,云雾缭绕,花木繁盛,山间有打柴的樵夫,路上有行进的马拉轿车,图中有马、牛、羊等牲口,室内有生育、洗澡的家庭生活场景。后稷降生的传说故事画于东壁两侧,有祭祀天地,后稷降生,牲畜圈中,抛于山野,禽鸟饲养,樵夫发现,母亲抱回,邻人探望等故事画面。
西壁以三圣殿前的一部分布局,殿台、树木为近景,午门、军帐为中景,山川、云树为远景,祭庙楼阁为两翼,形成宏大场面的纵深空间感觉。内容主要有大禹稷益、祭祀、群仙、耕获、田猎等图。殿台周围有栏杆,大禹头戴高冠,身着蓝袍,腰系金带居中而坐,红日从水中冉冉升起,右首坐后稷,手执谷穗,左首坐伯益。台下一文官手执笏板面朝后稷,一武将面向伯益,均作禀报状。两边全有文武百官武士侍女等,分持笏板、斧钺、壶浆、果盘等。右边楼阁,侍女数人行走在长廊中,有抱琵琶,捧果盘、食盒的,形态各异,或交谈,或私语,或自语。天上也有几组红衣仙人乘祥云而下望,官吏数人举首朝拜。左边祭庙,祭祀贡品有猪、牛、羊,桌上摆三个牌位,中间为"昊天玉皇上帝位",左为始祖后稷神位,右侧神位只见背面,当为伯益神位,祭祀者为皇帝,高官显贵,两旁器乐鸣奏。祭坛外有几个官员正在焚烧表章。两名侍者,其中一人手执火棍,另一人呼叫。远处殿阁井然有序,幡旗招展,并有树木、圆帐,门前武士侍立守卫。
祭庙上部为烧荒狩猎图。山上正放火烧荒打猎,山下有一官吏向伯益报告开荒和狩猎的情况。山间火势凶猛,受惊吓的野兽跃下山崖涉水过河,已过河岸的两只麋鹿正回头张望。远处山涧几只猴子,正嬉戏玩耍。对面山林一对猛虎正在欧斗,一猛士正拉弓欲射,几个武士手执刀剑,准备厮杀。
山下绘耕获场面图,后稷正教民耕稼。路上有一妇女肩挑饭篮、水罐前去送饭,小心谨慎过小桥,一孩童手捧水碗、食物走在妇人前,田间农民头戴斗笠、草帽,正辛勤劳作锄地,一老夫似乎听见小孩的喊声,张望送饭前来母子。麦田中有两个农民正在割麦,前边一年长者手握镰刀、麦子,回头向另一农民说话,路上有担挑,推车的农民来回搬运,麦场上有人上垛、打场,场上一头牛拉着石头磙子碾压着收割回的麦子。农民有的手执鞭子赶牛,有的拿扫帚扫场,有的肩扛木杈正准备翻场,有一小孩手拿簸箕在牛后拾粪。碾好的麦子金黄耀眼,堆积如山。堆子上插一面小旗,边上两人正装袋子。装好的粮食有的已装上驴背准备驮运,旁一穿绿裙的妇女抱着小孩看望。
南壁东侧绘"东帝赴会",队伍成三路行进"三圣殿",张大帝羽扇纶巾,正带领众人。两侧绘"阴曹地府"。
整个壁画共绘有人神四百余位,其创作者为山西翼城县画士常儒及其两个儿子常耕、常耜,门徒张捆,绛州画师陈圆和侄子陈文、门徒刘崇德。完成于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九月十五日。
二、 龙兴寺院内的碧落碑亭,亭内是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唐代的小篆《碧落碑》。
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一咱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来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原碑二百年后,即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奉命用正楷书将碑文译出。有关此碑有多个传说,加上碑文的"奇古"、"绝精",为碧落碑蒙上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据《洛中经闻》和《金碌》等书记载,正值《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个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道士拿着碑文,便关门闭户,一连几日,昼夜不出,房内一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奇怪,一起开门观望。不料,房中竟然空无一人,道士早已不见踪影,只见一对仙鹤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据说自称李斯之后无人与匹的唐代大篆书家李阳冰见到此碑后,爱护倍加徘徊数日,不忍离去,遂反复临摹,最觉不如,非常恼火,愤然"以槌击之",现碧落圆首所裂三块,相传就是李阳冰所为。可见碧落碑的小篆从古至今无不为诸多书法家所推崇。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