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晋行·运城:池神庙,常平关帝庙

标签:
运城常平关帝庙关帝祖祠常平关帝庙五奇树运城盐池运城池神庙 |
分类: 晋行 |
拜过解州关帝庙,再访常平关帝庙有点不适应。就像在洛阳看过牡丹花展,再去广西坡沟看野牡丹花一样。
关羽,关云长,故里是三国时河东解梁常平里,即如今的山西省运城市解州镇常平村。关羽死后,乡人慕其德行,在故里建祠奉祀。常平关帝庙内的祖宅塔塔身正南向嵌有一方清雍正九年(1731年)的碑刻《汉关大王祖宅塔记》,由碑文得知祖宅塔为金代大定十七年(1177年)重修。由此推断常平关帝庙的建立应不晚于此年代。当时围绕祖宅塔建起的祠堂被称作“关圣家庙”。

鱼对这两座间距八公里的关帝庙不适应,还在于解州关帝庙的高大上和常平关帝庙的平易朴实反差上。后来想明白了,人家解州关帝庙是官方行为、类似现在的政府出资。常平关帝庙则是民间自发的自筹自建。一言以蔽之:官庙与祖祠区别。常平关帝庙在2006年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由景区大门进入,在正北矗立着“关王故里石坊”。坊前有一对铁狮。

石坊四柱三门,造型素朴简洁。横额书“关王故里”。石坊柱为八棱形,

在关王故里石坊南东西侧有“灵钟鹾海”坊和“秀毓条山”坊,其后为钟鼓楼。常平关帝庙中轴线上建筑依次为关王故里石坊、山门、仪门、献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

进入山门有一座古塔,即祖宅塔。塔旁有介绍牌,上说:此塔也叫七角八层祖茔塔。塔下原有一水井,因当年关公为民除害,怒杀地方恶霸吕熊,官府四处缉捕,又派兵诛灭九族,关公父母年迈,双双投井自尽。后人为纪念关公父母,便在井上建塔焚香祭拜。据塔铭载:此塔创建于东汉中平元年(184),重建于金大定十七年(1177)。塔南原有一间小屋,内塑关公父母金身,现已不存。

祖宅塔东侧前有置两通石碑,东侧为嘉庆十九年立《重修祖宅塔记》碑,西侧一通为丙戌年(2006年)解州关帝祖庙文管所立的《重修祖宅塔记》碑。塔身还嵌有几方碑刻,东侧石碑后两方碑刻,西侧一方被毁,东侧一方字迹也难认。

花园尽头是三合院,正北是娘娘殿,两侧太子殿。
圣祖殿是常平关帝庙建筑群体中轴线上最后一座。殿内奉祠关公始祖忠谏公、曾祖先昭公、祖父裕昌公、父亲成忠公,及其夫人像。


圣祖殿前有两通石碑(见下图),其中右边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重建碑。左边为嘉庆元年(1796年)立《常平庙》碑。

圣祖殿后有棵柏树斜欹,这就是常平关帝庙内有名的奇树之一:热柏,也叫化雪柏(见下图)。

返回到崇宁殿到殿西侧随意走走。
从上图和下图可以看出崇宁殿方正规整,气度不凡。

游过解州关帝庙,再游常平关帝庙,真觉得从高楼大厦回归村舍。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常平关帝庙内的碑,清代的碑规格都很高,这也说明清政府对关帝祖祠的重视。常平关帝庙内几棵奇树,应了那句老话:看庙先看树。

出常平关帝庙大门,望见对面中条山山腰有一人像影影绰绰。不用猜那一定是关羽。

中条山山腰的这尊武圣关羽像,是一座青铜雕像,是目前世界最高最大的关帝圣像。圣像通高80米。其中铜体高61米,寓意关公61岁;底座19米,寓意关公19岁,离开故乡常平。

细数一下,鱼和先生晋行去过四座关帝庙:大同关帝庙、解州关帝庙、常平关帝庙、泽州府城关帝庙。可以说它们三晋大地关帝庙之代表。大同关帝庙的元代风格,解州关帝庙的尊贵,常平关帝庙的质朴,府城关帝庙的石雕盘龙柱,令人难忘。接着驱车向北赶赴十公里外的运城池神庙。

运城春秋时称“盐邑”;战国时叫“盐氏”;汉代设司盐都尉,改称“司盐城”;宋时名为“潞村”;元初“盛惠镇”。元末,在此设立盐运司并修筑城垣,初名凤凰城,因为盐运司设立于此,得名运城--名副其实的一座“盐务专城”。运城有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池盐产地--运城盐池。盐是我们日常生活必需品。一直到清朝,盐池出产的食盐占全国产量的一半以上。从唐伊始,将盐奉祠建池神庙,盐池为历代为官方重辖之地。
运城因“盐运之城”得名,素有“五千年文明看运城”的说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女娲补天、黄帝战蚩尤、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等传说均发生在运城。运城是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涌现出了张仪、司马迁、薛仁贵、王勃、王之涣、王维、柳宗元、司马光等文武俊秀。运城文物旅游景点1600余处,其中国保90处、省保57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最多的地级市。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人类起源向前推进了1000多万年,西侯度文化遗址是最早的人类用火实证。运城坐落着武庙之祖解州关帝庙、祠庙之冠后土祠、道教祖庭永乐宫、山西最大湖泊运城盐湖、河洛文化传播圣地五老峰等名胜古迹。(摘自360百科)

位于运城市区西南方的盐池,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长约三十公里,宽三至五公里,习惯称之“百里盐池”。盐池分东池和西池。上图为西池,下图为东池。
鱼和先生去池神庙在北门进入。池神庙大门里有停车位置,想去的外地朋友们不要像鱼一样,一看下沉式景区大门,马上犯愁如何停车。池神庙山门为城堡式砖券洞门,洞门正上方有横匾额书:鹤境云衢,为清代咸丰皇帝六弟奕所书。

池神庙现存主要建筑为明嘉靖十四年遗构。庙前山门,过殿,中部三座戏台并峙,东西左右配殿套院,后部三座大殿并列,皆为重檐九脊十兽歇山式屋顶,雕梁画栋,精致壮观。规模相当,形制类同,殿前月台顺联,构栏雕刻精致。元明碑石,高可六米,矗立在阶前两侧。殿身宽深各五间,四周环廊,重檐九脊顶,殿同梁架规整,檐下斗拱密臻出檐适度,翼角恽飞,劲健壮观。三殿所奉不一,按明嘉靖碑文载,中殿奉东池神与西池神,东殿奉条山(即中条山)风洞之神,西殿奉忠义武安王之神。庙内现存元、明、清碑17通,记载当时修建庙宇的经过。(摘自百度)

池神庙除正殿为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遗构外,余皆清代修筑。三殿乍一看宛如亲姊妹。外形相似,并列面南背北而立。三殿皆呈方正形,重檐歇山顶,面宽、进深各五间,周设穿廊。中殿较两侧殿大些。
殿内梁架制作规整,设有藻井。内供奉池神,四周设置展板介绍运城盐运示。

三殿中西池神殿去瓦重修,鱼有幸近距离体味清代琉璃工艺的精湛。


池神庙正殿东侧有官厅面阔五间,始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为祭祀前官员休息候驾之处。

碑林入口有警示牌,上书:危险,禁止入内!

碑林再往南为海光楼,楼四周空间开阔,在这里可以俯瞰盐池。
海光楼前有黑石板碑刻,为田汉题写的诗。赞美哑姑泉的。可惜,当鱼特意为此问景区管理人员时,答语为哑姑泉早已不知所踪。


海光楼西侧有一仿汉阙碑:《重修池神庙》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