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2018-01-23 17:36:09)
标签:

运城解州关帝庙

解州关帝庙御书楼

解州关帝庙崇宁殿

解州关帝庙春秋楼

解州关帝庙万代瞻仰坊

分类: 晋行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此字既不读谢也不读借,读骇)州关帝庙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与洛阳关林和当阳关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关帝庙。古语: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鱼拜过山东孔庙,惊诧其帝王般的规制、皇城般的规模。等到鱼进谒解州关帝祖庭,讶异其霸气的宫殿式格局、豪迈的古今第一人气象。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如今的解州关帝庙,景区比原址扩大了近两倍,在原址的南面加增了一个御花园,在北面增建了景区大门和新修了广场。原址的东西钟鼓楼出入口的功能都做了变动:在鼓楼东侧开南门为出口,钟楼西置门为景区管理人员通道。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关羽是解州常平村人,所以解州有全国最大的关帝庙理所当然。因此解州关帝庙被称作:“关庙之祖”、“武庙之冠”。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解州镇西关,北靠盐池,面对中条。资料上说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明时曾扩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毁于火。灾后历十余载复建形成现在的关帝庙。1988年,解州关帝庙荣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那时的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如今在正庙之后又扩建了御花园。结义园向南扩张并辟为现在景区的入口。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鱼和先生从芮城奔解州关帝庙走的是高速。插个曲--穿山甲,鱼感到自己在那一刻成了穿山甲。中条山隧道长9700米,骇人!是鱼出游遭遇到的最长的一条隧道。很想知道这条隧道是不是国内最长的一条。回到正题,解州关帝庙给鱼太多震撼,所以这期游记一反按游览顺序行文的常规,而是将关帝庙分割成十字,先从东西向的两座牌坊说起。前四图和下四图为关帝庙东门的石牌坊。鱼和先生入住在关帝庙东侧商业区一家旅馆。它斜对着关帝庙东广场,能够看到“万代瞻仰”石牌坊和它后面的钟楼。万代瞻仰牌坊是解州关帝庙现存最古老的牌坊,据牌坊上的横批题记得知其建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高约七米,四柱三间五楼。主楼正面横匾题刻楷书“万代瞻仰”四字,背面题刻“正气常存”四字。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万代瞻仰面(上图上):明间正下层小额枋雕刘关张在涿州桃园三结义的情景,上层小额枋雕三英战吕布的场面,龙门枋上置高栱柱三枚,左右二柱雕蟠龙,中心柱雕关圣像。小字板题刻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皇帝对关羽的封号“勅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明间四层额枋。柱上龙门枋雕关平、周仓及众官吏朝贺,顶部单额枋雕当阳桥,桥已断裂,征战仍未停息。立柱前后有抱鼓石,坊前有石狮一对。 次间半圆形门洞、明间八字形门洞,为后来添建。分载立柱及额枋负荷。额坊下四柱为方形抹楞石柱。正气长存面(上图下):明间背面上部单额枋雕诸葛亮与刘关张在军营议事,枋间心柱雕关圣武装像,龙门枋雕关羽许昌辞曹挑袍。各柱之下雕束腰基座,四柱相同。基座束腰须弥式,由三部分组成。下部龟脚,下枋,下枭三层,中部束腰,上部设上枭和上枋两层。上下枭刻仰覆莲瓣,束腰部分镂制一门,一门内剔地雕狮、麟、虎、马、獬等瑞兽。基座上倚柱身前后两面置有抱鼓夹柱石,夹柱石贴近柱身处雕半圆形望柱,柱外雕基座和抱鼓,小石狮两尊雄踞其上。夹柱石和抱鼓石上的浅浮雕有牡丹、荷花、卷草、变龙、丹凤、犀牛、白鹤、梅鹿、金猴、玉兔、猛虎、鲤鱼、麒麟、朝天吼等。顶端蹲狮外侧拂菻作牵引状。(摘自新浪博友诚意侯相关博文,鱼有删减。)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建筑,因为人为,就和人一样具有等级分化。就像牌坊。孤独自信地矗立。鱼在这座精美的石牌坊面前想:为了能流芳百世,为了能万代瞻仰,人们寄希望勒石,后来发展成建筑牌坊。牌坊因形表意突出,被广而推之。它们承载了人的思想与价值观,与道德紧密关联。它们的存在与人们生活实用性无关,似乎无用。然它们是精神建筑,是神圣、荣耀、威仪的物化,具有教化、弘法功用,所以建之,膜拜之。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中有许多牌坊,最华丽的就是这座万代瞻仰牌坊。这座牌坊将关羽忠义神勇展示得一览无余,令人肃然生敬。历代帝王需要关羽忠勇,于是关羽被不断神化、尊崇。这座石牌坊西侧,也是关帝庙南北中轴线最东侧的建筑为钟楼,与鼓楼相对。重檐歇山顶。内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铁钟一口。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鼓楼与钟楼相对。二者之间有甬路,甬路中心点南侧是关帝庙的雉门,北侧是端门、解州关帝庙正庙的起点。两门与钟楼、鼓楼组成一相对闭合长方形空间。出鼓楼正前方是关帝庙的西门,关帝庙最有气势的一座牌坊--“威震华夏”牌坊就矗立在它与鼓楼之间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威震华夏牌坊,木制。现存为清代遗构。三间四柱三楼庑殿顶,斗拱叠置,建筑结构独特、工艺高超。资料上介绍:此坊为明代解州知州张君宁创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州言如泗葺补东西大枋(即万代瞻仰和威震华夏二枋),同治八年(1869年)重修,光绪三年(1877年)火灾局部受损,民国八年(1919年)再修,1956年又修,保存至今。据新立《重修威震华夏木枋碑记》,2011年落架修葺过。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如意斗栱繁复致密。凤头栱、云头呈绽开状。 明间横牌内镌:威震华夏。字里行间,透露出关公的显赫地位。次间枋间花板,垂柱,下枋上一斗交麻叶云。雀替下置丁头栱。木坊四柱三门,有戗柱八根。柱入土部分采用厚重的砖石砌筑基座。石兽趴窝在基面,无夹持功能,立柱置抱鼓石。(摘自新浪博友诚意侯相关博文)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牌坊,人们必须穿过它们,方可到达祭祀的最重要场所。它们无语伫立,却逼迫从其间走过的人们、或远观近瞻的人们心生敬畏与虔敬。关帝庙内共有七座牌坊。除了上面提到的两座,中轴线上有三座牌坊,中轴线东、西各有一座。每过一道,鱼的内心都会受到一次震撼,可想而知,当年那些拜祭者们来此,除了恭恭敬敬、规规矩矩,就是认认真真膜拜、叩首了。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现在景区入口(见上图)前有大广场,一入景区,就是原景区的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结义园建于明万历年间,初名“莲花池”。清乾隆年增修扩建莲花池,它的增建使关帝庙具备了园林功能。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进入景区第一建筑为结义园的结义坊(见上图左竖1-3),其后是座影壁,是乾隆年间所留,壁后的《重修结义园记》碑文,由州守言如泗书写,记载当时重建结义园的情景。这块影壁,正中镶嵌有“三分砥柱”四个小篆字。 影壁下是一块从天而降的陨石(上图右下角),因外形酷似关公,被喻为关帝的化身。紧接着的君子亭中,有座“不朽关公”的香樟木根雕(见上图右上角)。很形象也很神似。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在君子亭北有两通石碑,左为清乾隆年间解州州守张堂尊开辟莲池的《新创莲池记》,右为民国七年立的《中华民国建关帝庙碑记》,两碑字迹清晰。移步北行,有一木牌坊巍峨。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结义坊(见上图),结义园最后一个建筑。木结构,四柱三门重檐三楼,檐下斗拱华丽。坊后连卷棚式抱厦,比例协调,形制优美。坊额南面书“结义园”,北面书“山雄水阔”,也是解州知州言如泗题书。字迹工整俊美。结义坊后是一照壁背面,绕过照壁才面对关帝庙的正庙部分。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正庙的第一道门叫“端门”。端门前两侧有两尊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铸的铁狮子。铁狮的须弥底座非同一般地高,目测通高在四米左右,是鱼见过的最高大的一对。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进入端门,是东西相距约七十米的狭长甬道,钟鼓二楼遥相对峙。二楼形制相同,均建在城台之上。关帝庙端门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典雅、比例协调砖构宫门。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门楣正中镌刻“关帝庙”三个大字,门洞背面上方有“扶汉人物”匾额,两次间门洞上东面横额为“精忠贯日”,西为“大义参天”。端门砖雕图案精致,有飞龙有团花有人物,线条流畅,造型优美。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由端门进入关帝庙的正庙部分。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横向分中、东、西三院,中院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崇圣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东西有刀楼、印楼对称呼应。全庙殿宇主次分明,布局严谨。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端门前有一座琉璃四龙壁。有别于天子的九龙壁,说明关羽和一般的真龙天子不同。四龙壁烧制于明宣德年间,龙壁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由上至下天地海三界,一片祥和如意。四龙壁上人物没有头,据说被盗卖到美国。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端门与四龙壁间有由三支铁柱组成的“门当”,也叫“挡众”,即“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端门的北面就是解州关帝庙的第二道门--雉门(见下图)。“雉门”是《周礼》中“天子五门”之一。雉门东西还各有一门,为朝觐人员走的“文经门”和“武纬门”。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雉门北面除门的作用外,还是一座“过路戏台”。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卷棚式屋顶,两侧各有八字形琉璃壁一堵;在雉门台阶两侧的石槽上搭上木板即可演戏,左右木栅栏围成乐池,台中的隔扇门拉上就是帷幕。雉门南面西侧有清代重建碑。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雉门西武纬门,这侧尚有胡公祠和追风伯祠。追风伯是后世帝王追封关公坐骑赤兔马的爵位,胡公祠则祭祀关公的岳丈。胡公祠外还有砖砌碑亭内有光绪年间立的碑。雉门东文经门,这侧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等建筑。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雉门系清光绪九年(1883年)被火焚后重建的。屋顶琉璃脊饰精美。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过雉门北行有午门,午门为帝王宫殿中的正门,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侯旨和布诏的场所。为明神宗封关羽“协天大帝”后增建,清光绪年间毁于火灾,民国九年(1920年)在其旧基上重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的厅式建筑。前置踏道,当心铺设龙陛石,四周石栏围护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午门南面有八字照壁,石围栏栏板正反两面浮雕有花卉、盘龙、人物、狮麟等图案。望柱柱头兽各自不同。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午门踏道正中有块二龙戏珠丹陛石(见下图)。丹陛石又称陛阶石,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丹陛石一般长2米以上,宽1米左右的长方形大石头,一般是一整块石头,有的还由好几段石头组成。被建在宫殿前主路上。石头上刻有不同的花纹,有龙凤、祥云、寿山等。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午门内壁画为1950年代重新彩绘(见下图中)。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威武、勇猛。北面左右两侧,彩绘了关羽戎马一生,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败走麦城情节被隐去。东西两端山墙还分别绘有青龙、白虎,可见关帝庙具有道教文化色彩。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午门东西两侧有建于清代的精忠贯日坊和大义参天坊。两坊木构皆为二柱一间一楼式,另有六戗柱,立柱前后有抱鼓石。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过了午门,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的第二座牌坊:“山海钟灵”坊(见下图)。明代建后毁于火,现存建筑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建之物。四柱三间三楼庑殿式。有八戗柱,戗柱下端置戗杆石石兽,立柱前后为抱鼓石。斗栱菱形状如渔网,坊南面大字板题刻“山海钟灵”,额枋浮雕图画为关公斩蔡阳。北面题刻“如在其上”,额坊浮雕龙头张口衔通间雀替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山海钟灵坊北为御书楼。有关资料上是这样描述御书楼:原名八卦楼,面阔进深皆五间,楼身四周回廊,二层为木制楼板,中空呈八边形,八卦之名因此而来。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为纪念康熙来庙谒拜而建。楼的外形整洁劲建,秀丽壮观。楼高17.04米,二层三檐歇山式屋顶,底层前檐当中间凸出龟须座一站,上筑牌坊式屋顶。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为纪念康熙书“义炳乾坤”牌匾于此而更名。“御书楼”三字,是清乾隆更名时原物。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御书楼后部凸出有卷棚式抱厦三间。庑殿顶琉璃瓦,木制斗栱多重。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一层楼顶藻井特别。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资料上介绍:楼当中辟透空八角井口,周沿有木勾栏遮护,制成八角形藻井,又名八卦攒顶,井底透雕二龙戏珠,盘曲蠕动,生动自然。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楼北面横匾“绝伦逸群”四个大字,是诸葛亮是对关羽的评语。也是知州言如泗题,字体方圆转折得法,一挥而就之作。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八卦楼石栏板雕刻精美,鱼筛选后拼了下面两张图。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八卦楼的木作(见下图)也很精巧。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御书楼东西面各有一个产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的硅化木。御书楼正北即是崇宁殿。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体建筑,宋崇宁三年(1104年),宋徽宗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内供奉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的宝像,并配有左右侍臣。大殿内外悬挂几位清代皇帝所题牌匾。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炉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大殿明间悬清乾隆帝手书横匾“神勇”,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一把,重300斤。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摘自百度)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殿前两侧有钟亭和碑亭,系清代增设。钟亭位于崇宁殿前西侧,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置,内悬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铸造的铁钟一口。碑亭位于崇宁殿前东侧,内立雍正十二年(1734年)和硕果亲王敬留的诗碑一通还有铸造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焚炉二座。焚炉是祭祀时焚烧表帛、纸糊“三牲”的用具。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前两侧,顺治年所铸铁人、铁狮和铁旗杆。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匾,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神勇”横匾,是乾隆皇帝之作。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殿周有26根巨大石雕龙柱。龙柱上有龙降祥云围绕,刻工粗犷有力、动感十足。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殿周有碑数通。下图中四通分别是同治九年(1870年)立和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立的《重修解州关聖庙记》及其功德碑。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此外,崇宁殿四周围栏栏板和望柱柱头兽雕刻精美传神,令人百看不厌。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鱼有选择地上传了三张拼接图片(见下三图)。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的望柱柱头兽,如上图右下角和下图上右一右二更是萌到极致,给鱼错觉以为是乖狗狗。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崇宁殿北,为后宫寝殿。四周高墙围合,院门前一对铁人、铁狮。门两边各刻一位侍者。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站在后门口,就能望见花圃后的“气肃千秋”坊,这座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西侧是刀楼,双楼一模一样东西对峙。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宫是原解州关帝庙的最后建筑群,一片花木扶苏后是一座四柱三门重檐牌楼。两旁刀楼、印楼如威猛武士护卫其后高耸巍峨的春秋楼。回望崇宁殿,院墙挡住了它的身姿。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寝宫春秋楼前也配有铁狮和铁人。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气肃春秋”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十戗杆结构。楼脊正中饰以琉璃葫芦,寓意福禄,两边为琉璃凤吻一对,为山西历代仅有。花板雕绘莲菊、瑞兽等图案,当心间下层额枋浮雕龙头、花卉,立柱前后置抱鼓石。(摘自百度)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后宫后部的春秋楼,是关帝庙扛鼎之作,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 春秋楼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这是解州关帝庙春秋楼抱柱上的对联,为民国元年题写。透过明间敞开的格扇,是关公的戎装金身坐像,实为艺术珍品。 为嘉庆二年(1797)胡龙光题写。文圣孔子著春秋,武圣关羽读春秋,文武圣人志同道合。 (摘自百度)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护世真君可是慈禧写的。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春秋楼的左右刀楼和印楼,建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解州关帝庙正庙最后一道门为厚载门,其后是新辟的关帝御园。至此,一座恢宏庙宇参观结束。关帝庙对于国人有独特意义,于是“当时义勇倾三国,万古祠堂遍九州”。世人敬仰缅怀义勇著称的关公,是因为关羽的忠勇于国、于家都难得。于是关羽是为官为将的标杆,为友为朋的准绳,纪念他的庙宇遍布全国。关羽被演绎成财神,更是对其忠勇一生的首肯,进而形成蓬勃开去的关公财文化。以往关帝庙与孔庙并存深入至街衢巷陌,渐渐地,渐渐地关帝庙一支独大……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关帝御园是在关帝祖庙后花园遗址上扩建的一座北方风格园林。遍植花木。鱼游时适逢园内月季盛开,择一二以飧来访友人。
48)晋行·运城:解州关帝庙--解读关公文化
感谢朋友们和鱼一起感受关帝文化,下期运城池神庙、常平关帝庙再见!

有关链接:
关帝庙就是为了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关帝庙已经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与后人尊称的"文圣人"孔夫子齐名,被人们称之为武圣关公。 一座关帝圣殿,就是那方水土的民俗民风的展示;一尊关公圣像(商贾们专门由关帝阁请回关公),就是千万民众的道德楷模和精神寄托;一块青石古碑,就是一个感天动地的忠义教案。
 传统意义上的关帝庙,即是指山西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帝庙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神圣殿堂,中国古代名言云: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武圣人以德行著称于世,在东南亚,武圣人因德行卓著,被尊为商业的保护神“财神爷”居于文武财神之首。解州作为关公的故乡,关帝庙兴建的历史颇早。据有关碑刻记载,远在陈隋之际,解州关帝庙已经修建。宋元到明清,随着社会各界对关公美化、圣化和神化的浪潮不断高涨,又对解州关帝庙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修复、重建和扩建。清朝末叶,该庙曾数次失火,损失惨重,但在民国年间又予以修复和重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对解州关帝庙这座古老的建筑群落极为重视,不仅将它列入了国家重点文物单位予以保护,而且一再拨款,对这座庙宇进行维护修复,使之基本上恢复了历史的原貌。
目前的解州关帝庙,总占地面积有七点三万平方米之多,为海内外众多关帝庙占地面积之最。该庙宇众多建筑坐北向南,沿南北向中轴线,分四大部分有序展开:中轴线的南端为“结义园”,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园内古木参天,山水相依,并建有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等主体建筑,往往使人在触景生情中,沉浸于“桃园结义”的美好传说之中。中轴线北端的主庙,是一个单元甚多而又层层展开的巨大建筑群落,主要由琉璃龙壁、端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刀楼、印楼、春秋楼和众多牌坊组成,是进行关公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主庙内的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庄严肃穆,身临其境,不能不使人对关公肃然起敬。中轴线南端的东侧,建有“万代瞻仰”的石牌坊一座,中轴线南端西侧建有“威震华夏”木牌坊一座。这两座气魄宏大的牌坊,向世人昭示着关公及关公文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显赫地位,令人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中轴线北端东西两侧,为基本对称的主庙附属建筑,如追风伯祠、长寿宫、崇圣祠等等。这些附属建筑,与主庙一样,无不笼罩在庄严肃穆的气氛之中,但却又有着主庙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加深人们对关公生平、身世的理解,延伸和加强对关公的崇拜与敬仰。

解州关帝庙,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气势非凡而享誉华夏,扬名海外。解州古称解梁,是三国蜀汉名将关羽的故乡,位于运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镇,镇西有全国现存最大的关帝庙,俗称解州关帝庙,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后屡建屡毁,现存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后,历时十载而重建的。庙以东西向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总占地面积约66600余平方米。街南称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假山等建筑组成。残存高2米的结义碑1通,白描阴刻人物,桃花吐艳,竹枝扶疏,构思奇巧,刻技颇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园内桃林繁茂,千枝万朵,颇有“三结义”的桃园风趣。街北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18570平方米,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主轴线上又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殿阁嵯峨,气势雄伟;屋宇高低参差,前后有序;牌楼高高耸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筑间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布局十分得体。庭院间古柏参天,藤萝满树,草坪如毡,花香迷人,使磅礴的关帝庙氤氲着浓烈的生活气息。 
游人从义勇门或忠武门入前庭,穿过“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东西钟鼓楼巍巍耸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中门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门,叫“雉门”,东面的“文经门”是文职官员行走的,西侧的是“武纬门”,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门门楼上嵌竖匾,书金字“关帝庙”三字。雉门后部的台阶上是戏台,铺上台板即可演戏,是一座双昂卷棚歇山顶建筑,下是横匾“全部春秋”,与上、下场门的“演古”、“证今”相映成趣。前行有午门,是一座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观,颇有童趣。厅内南有周仓、廖化画像,轩昂威武。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只是没有走麦城这个情节,在全国关庙壁画中都按此进行,据说这是因忌讳关羽自高自大而被杀,终于造成蜀国的覆灭而隐去的。穿过午门,经“山海钟灵”坊、御书楼,便是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
北宋崇宁三年(1104),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殿前苍松翠柏,郁郁葱葱,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使人顿生敬佩之感。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皤龙姿态各异,个个须眉毕张,活灵活现。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蔚为壮观。大殿明间悬横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书。檐下有“万世人极”匾,是咸丰皇帝所写。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还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以示威严。殿内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勇猛刚毅,神态端庄肃穆。龛外雕梁画栋,仪仗倚列,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狰狞怒目,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一方,更增崇宁殿庄严肃穆的气氛。
穿崇宁殿而出,入后宫南门,就进入寝宫,过花圃,有“气肃千秋”坊,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东侧有印楼,里边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西侧是刀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院里植有翠竹一片,风动影摇,珊珊可爱。又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以竹隐诗,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传说出自关羽的手笔。后宫后部,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掩映在参天古树和名花异卉之间,巍然屹立,大气磅礴。楼内有关羽读《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经》,故又名麟经阁。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彩色琉璃覆盖,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第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图案古朴,工艺奇特,传说是象征历史上山西108个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建筑结构奇巧别致,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好对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谓之三绝。
关帝庙除古建筑外,还有琉璃影壁、石头牌坊、万斤铜钟、铁铸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块,各朝题诗题匾60余幅,还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观的艺术精品。关帝庙,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又是全国最大的祭扫关帝的场所,游人信士络绎不绝,香火旺盛。如今经过多次修葺、彩绘,关帝庙更加壮丽辉煌。解州关公铜像 随着关公文化的大力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敬奉关公,不管是送礼馈赠还是开业敬奉,解州关帝庙“解州关公”铜像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选择。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