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始于“了解”

(2022-06-06 09:35:55)
标签:

教育

分类: 读书感悟

教育,始于“了解”

                                                程鑫

读完第一章,更加鲜明地感受到教育的复杂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想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必须从“了解”开始。

1、要了解教育的规律。

认识脑的学习机制与脑的发育特点,有助于老师遵从脑的活动规律,进行基于脑的学习指导,以便更好地适应并促进脑的发展。意义建构是脑的核心功能之一。脑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一直在对其所接收的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并为其所经历的事件赋予意义。意义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之前并不是“白板”,他们能够根据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的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

“双减”背景下,就“识字”教学而言,如何避免机械重复的书写训练,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根据“脑的意义建构”学习规律,我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运用字理识字、联想识字、字族识字、字图结合识字等方法,充分调动了儿童识字的兴趣,提升了学习效率,减轻了学习负担。

二、要了解学生的情况。

班级的“个别生”往往很让老师头疼。“为什么别人都能做到,而你却做不到?”“小男孩都淘,也没啥办法,大一点就好了。”“总给班级惹麻烦,讨厌。”这些常常存在于老师内心的独白,分别体现出老师的不理解、无能为力和不接纳。显而易见,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书中从脑科学的角度给予分析与指导。人脑的不同区域掌握着不同的功能,但不同区域的脑组织发展上存在“时差”,这就导致小学生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均衡性。比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前额叶参与的理智刹车尚未发育成熟,而负责情绪、本能的边缘系统发育较早,这就可能导致“个别生”表现出较高频次的行为冲动。

当老师了解儿童脑发育的这个特点后,就会对“个别生”增加理解,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比如,两个孩子吵架了,老师可以先放一放,做“冷处理”。利用隔离技术,等彼此情绪平静以后再去一起用语言描述整个事情的经过,促进学生认知与情绪的整合。教师还可以教学生让自己冷静下来的方法。比如,把自己的行为划分为“停”“想”“做”三个步骤等。长此以往,教育的效果一定会显著提升。

三、要了解自身的特点。

主题3“小学生的行为发展”中详细介绍了“小学生行为习得的机制”。实验表明,小学生会通过观察模仿,向教师、同伴、父母以及其他能够影响他们的“身边人”进行行为的学习。这就提醒老师,作为儿童身边重要的“身边人”,要不断改善自身的行为方式、完善人格,做学生行为的榜样和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了解,是教育的起点。让我们不断学习,做知心育人的好老师!

(作者单位: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