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您及上册教案设计18小猴子下山
(2020-10-10 15:20:25)
标签:
教育 |
分类: 读书感悟 |
18 小猴子下山(第一课时)
哈尔滨市南马路学校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掰、扛、满”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结”的字音;会写“块、非、常、往、瓜”5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能梳理出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课文前两个自然段,总结并运用学法。
3.利用口诀记忆、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这两个词的不同含义。
一、谜语导入,激趣引题
师:动物王国里有很多小动物,其中有一位尾巴卷卷又翘翘,爬竿上树不得了,爱吃香蕉爱吃桃。同学们猜猜它是谁?说对了,它就是小猴子。
师:“猴”这个字是动物名称,所以是反犬旁。大家看,“猴”和“时候”的“候”长得很像。把“时候”的“候”中间的一竖去掉,再加上反犬旁就变成了小猴子的“猴”,这是猴戏,这是美猴王,这是金丝猴。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个关于小猴子的故事。看屏幕,跟老师一起读课题:18小猴子下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小猴子下山到过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你一定特别想知道。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打开书,我们先来数一数,这篇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这篇课文一共有5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看课文,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一边听一边找一找:小猴子下山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放录音)
师:同学们找到了吗?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玉米地,再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走过一片西瓜地,最后是往回走。
师:“块”这个字是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它的左半边是一个提土旁,它是由土字变化而来,最后一笔长横写成提,站在一旁就是提土旁,多形象啊!我们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来记住它,把“快乐”的“快”左半边的竖心旁换成提土旁就成了本课中要学习的“块”。
“块”可以表示成团的东西,比如石块、冰块;还可以作为量词使用,用于表示某些片状的东西,比如一块黑板,五块饼干。
师:这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字,我们观察一下,这个字左边窄右边宽,左边矮右边高,右边的横折往左收,一撇先直再弯,穿插到提的下方,捺写得很舒展。同学们伸出小手来跟老师书空一遍:横、竖、提、横折、横、撇、捺,翻开田字格本,我们在本上写一个吧。写完之后,再跟屏幕上的字对照一下,看看哪笔需要调整,养成一看二写三对照的习惯,这样才能越写越好。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总结学法
师:小猴子下山来了,他首先来到了玉米地里。他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跟录音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放录音)
师: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对,他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 “结”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表示植物长果实,所以读作ji,我们可以说,树上结了许多苹果;当表示在条状物上打疙瘩时读jié,例如:中国结,蝴蝶结。
师:看见这又大又多的玉米,我们一起看看图中的小猴子高兴得嘴都合不上了,所以文中说小猴子非常高兴,高兴的前面还加了个“非常”,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换个词试试。老师想到了“特别”这个词,你跟老师想的一样吗?我们来读读吧:小猴子看见玉米(特别)高兴。小猴子就做了什么呢?请你找一找表示小猴子动作的词语?老师找到的是“掰”和“扛”这两个动词,你跟老师找的一样吗?
师:我们先看“掰”这个字,你能不能猜出来这个字的意思呢? “掰”是手字旁,是一个手部的动作,左边一只手,右边一只手,中间是个分,两手一分就是掰。意思就是两只手分开物品,把物品一分为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到这个词,比如掰饼干、掰桔子。
师:我们再看“扛”这个字,在生活中你一定见过:扛木头、扛大米的情景,“扛”就是把东西放在肩膀上。请你想一想,为什么小猴子扛着玉米呢?对了,因为玉米结得又大又多呀!
师:小猴子这次下山收获真大,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是什么心情呢?你看见这又大又多的玉米,你的心情一定很高兴,那我们怎么读这句话呢?请同学们跟着录音先读一遍。(放录音)现在请你带着高兴的心情自己来读一读这句话。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我们先是画一画: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然后是读一读:小猴子当时的心情。
四、学习第二自然段,运用学法
师:现在我们继续用这种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自然段。请你跟录音一起来读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一画:小猴子在桃树下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放录音)
师:课文读完了,同学们也画完了吧?我们来检查一下:小猴子来到一棵桃树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画对了吗?
师:小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树上有多少个桃子呢?1个还是2个?还是许多个呢?对了,是许多桃子,因为“满”就是整棵树上很多的意思。小猴子看见满树的桃子多高兴啊!于是,小猴子就做了哪些动作?对了,小猴子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又大又红的桃子真惹人喜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吧!(放录音)
五、学习生字,练习说话
师:“瓜”是一个独体字,大家看,藤上结瓜,两边是瓜蔓,中间是果实(图),由此演变成金文、小篆、楷书,真是太形象了。书写时注意瓜的第一笔是横撇,从右向左写稍短,第二笔是竖撇,从上向下写略长,两撇方向不同,长短也不同,第三笔竖提的收笔高于撇的收笔,第四笔是点,最后一笔捺起笔在竖提的下方,注意不与撇相连。跟老师一起书空:撇、撇、竖提、点、捺,“瓜”可以组词西瓜、瓜地、瓜果。拿起铅笔在本上写一遍吧,写的时候千万不要把果实丢掉哟。
师:“往”这个字,与“住房”的“住”很像,把“住”的单人旁换成双人旁就是“往”,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头对齐,脚不齐,请同学们看屏幕,我们一起书空一遍:撇、撇、竖、点、横、横、竖、横。 “往”可以表示过去的,如:往日;也可以表示“向某处去”,如“往前”“往回”。在田字格本上写一个吧!
师:“非”是左右结构的字,像鸟儿展翅高飞的样子,这个字长得真有趣,两个竖六个横,仔细观察一下,两个竖一样吗?六个横呢?相信细心的同学一定发现了,左竖短,右竖长,左边、右边的三横都是中间的横最短,右边三横之间的距离比左边离得宽。我们可以这样记:两根旗杆六面旗,中间拉开小距离(出示口诀)。写“非”时,注意笔画顺序(“非”的书写演示动画),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在田字格本上写一个吧!
师:“常”这个字由4个部件组成,小字头,秃宝盖,中间的“口”和下边的“巾”,部首是小字头,小字头写的时候要注意先中间后两边,四个部件组合到一起怎样才能写得好看呢?要把每个部件都写得扁一点、宽一点,尤其是“巾”的“丨”要和小字头对正,这样四个部件组成的字就稳稳地站到田字格里了。现在请你跟着老师来书空一遍:竖、点、撇、点、横钩、竖、横折、横、竖、横折钩、竖。这个字,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经常”见面,是我们“非常”要好的朋友,千万不要把它写错哟!在田字格本上写一个吧。你能用“非常”说一个句子吗?妈妈给我买的新书包,我非常喜欢。
六、总结
师: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掰了玉米,摘了桃子,接下来他会到什么地方?又会做什么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同学们再见!
18 小猴子下山(第二课时)
(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一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南马路学校
【教学目标】
1.认识“扔、摘、捧、抱、蹦、追”6个生字,会写“进、空”2个字。
2.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3.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看!他们来了,大声地喊出他们的名字吧!
师:在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猴子下山经过四个地方,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老师也来说一说:小猴子先走到一块玉米地,然后走到一棵桃树下,接着走到一片瓜地里,最后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细心的你一定听出来了,老师在说的时候带着“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你也像老师这样,带着这些词,再来把小猴子下山的路线说一说吧!
二、提取并整理信息
师:上节课,我们用“画一画: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读一读:小猴子当时的心情。”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了前两个自然段,知道了小猴子下山来,先到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的又大又多,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然后小猴子来到一棵桃树下,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
师:同学们看这些划线的句子都是先写了小猴子走到哪里,接着写小猴子看见什么,最后写小猴子就做了什么。现在,老师把这三个问题放到一个表格中,你还会回答吗?
师:跟老师一起来说一说吧!小猴子先走到哪里呢?走到了玉米地里。看见了什么?看见玉米又大又多。就做了什么动作呢?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接着小猴子走到哪里呢?小猴子走到桃树下。看见了什么?看见了桃子又大又红。就做了什么动作呢?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你说对了吗?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小猴子把摘下的桃子放在哪里呢?对了,放在手心里,用双手捧着往前走。“捧”这个动词出现在第三自然段中,同学们读书真仔细。
师:接下来小猴子又到了什么地方?看见了什么?又做了什么呢?请你听录音,看课文,根据老师的提示,在书上画一画答案。(放录音)课文读完了,你也画完了吧!我们来检查一遍,小猴子走到瓜地里,他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他看见一只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子。你画对了吗?
师:同学们,你发现了吗?这两个自然段也是先写了小猴子走到哪里,接着写小猴子看见什么,最后写小猴子就做了什么。
师:你能像刚才那样,把划线的内容接着填到表格中吗?请你试着说一说吧。老师是这样填的,你跟老师说一下呀!小猴子走到瓜地里,看见西瓜又大又圆,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填到这里,老师想问问你:摘下的西瓜,小猴子怎么拿呢?对,张开双臂“抱”在怀里。那为什么不放在手心里捧着呢?对了,因为西瓜又大又圆呀!
小猴子抱着大西瓜往回走,看见了小兔子蹦蹦跳跳的,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你跟老师填的一样吗?给自己鼓鼓掌吧!
师:同学们看,课文前4个自然段,都是按着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做了什么,这样的顺序来叙述的,因为课文结构相同,所以我们能把提取出来的信息,整理到表格中,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读懂这个故事了。
师:我们来看表格,这里有一个动作小猴子做了三次,快找找?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就是“扔”这个动作。“扔”是抛弃、丢掉的意思。小猴子都扔了什么呢?对了,小猴子看见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扔了玉米;看见又大又圆的西瓜,就扔了桃子;看见了蹦蹦跳跳的小兔,就扔了西瓜。玉米、桃子、西瓜,都是长在地上的,伸手就能很轻松地得到,但是小兔子蹦蹦跳跳的,你们说,小猴子能追上吗?我们看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跟录音一起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小猴子最后追上小兔子了吗?(放录音)
师:课文读完了,请你大声地告诉老师:小猴子最后追上小兔子了吗?他下山一趟有收获吗?同学们都回答对了,小猴子最后是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如果你是小猴子,现在会是什么心情呢?小猴子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扔了,小兔子也跑进树林里不见了,下山一趟什么也没有得到,此时的小猴子真是又难过又后悔,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和语气一起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
师:同学们,文中的“只好”这个词可以去掉吗?我们先把它去掉之后试着读一读(师范读)。再读一读原句(师范读)。你们听出来了吗?原句中加上“只好”这个词,更能表达小猴子此时难过、后悔、失落的心情。朗读时,把这个词读得轻一点、慢一点,现在你再来读读第五自然段吧!
三、简单推断,得出启示
师:小猴子好容易下山一趟,结果什么也没得到,我们帮小猴子想一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呀,小猴子下山来,看见桃子就扔了玉米;看见西瓜就扔了桃子;看见小兔,又扔了西瓜。见一样爱一样,有了这个就丢了那个,做事情不专一,所以最后一无所获空着手回家去。小猴子的做法对吗?小猴子做的不对。你想对他说点什么呢?
师: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你们有没有像小猴子一样的做法呢?比如:预习生字查字典时,第1个字没查出来,就查第2个字,第2个字没记住,又急着学第3个字,结果没有预习好。又比如:想帮妈妈做事,地没扫完,又去抢着擦桌子,桌子没擦完又去扔垃圾,结果每件事都半途而废。今天学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养成明确目标,始终如一的好习惯。
四、学习生字
师:接下来我们学习“进”和“空”这两个字。“进”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井”加上“辶”,就是“进”,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井”,“井”字位置稍靠后,第2笔“横”位于横中线上,第3笔先直后弯是个竖撇,靠近竖中线,走之旁的第2笔,在横中线上起笔,写得要短小,最后一笔平捺托住上面的“井”,要写得舒展。 “进”,表示向前或向上移动,与“退”相对,可以组词:进去、进行、进入。跟老师一起书空一遍:横、横、撇、竖、点、横折折撇,捺。在书写上,同学们一定比以前有了很大进步,在田字格本上写一个吧。
师:“空”是上下结构的字,穴字头。这个字同学们一定认识它,对,就是孙悟空的“空”,我们可以这样记:穴字头加个工,齐天大圣孙悟空,你记住了吗?大家看“空”这个字,上下宽窄、长短比较一致,是个标准的方块字。想把这个字写正,秘诀就在于它的第一笔“点”和第七笔“竖”都写在竖中线上,上下中心对正,这个字就会稳稳地站在田字格里了。伸出小手跟老师书空一遍:点、点、横钩、撇、点、横、竖、横。在田字格本上写一个空吧,注意要中心对正哟。“空”可以组词:天空、空气、空手。在本课中小猴子空着手的意思就是,小猴子两只手上没有任何东西,也可以说成两手空空。
五、体会动词,练习说话
师:在本课中我们还认识了很多动作词,有掰、扛、扔、摘、捧、抱、蹦、追,细心的你一定能发现: 扛、扔、摘、捧、抱,都是提手旁,与“掰”同样表示手部动作。“蹦”是足字旁,“追”是走之旁,都是脚部动作。这些动作你们会做吗?
师:老师邀请你玩一个“我说你做”的游戏,老师读字,你来做动作,请你身边的家长当裁判。准备!开始!掰、扛、扔、摘、捧、抱、蹦、追,同学们是不是都做对了?给自己点个赞吧!
师:小猴子也迫不及待地想参与进来,它想和大家玩一个“我演你猜”的游戏。快来看,小猴子已经做好了动作,你来猜一猜这个动作是什么?大家都猜对了吗?这是掰、扛、扔、 摘、捧、抱,这些动词多生动啊,我们也选一个说一句话吧!我想摘下天上的星星挂在我的床前做小夜灯。爸爸是个大力士,能扛着一袋大米走上七楼。同学们请你从这些动词中也选择一个说一句话吧!
六、图文对照,复述故事
师:同学们,《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故事,你能结合插图和表格讲一讲这个故事吗?试一试吧!
师:这个故事你喜欢吗?课后把这个故事也讲给你的家人听一听吧!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教学反思】
《小猴子下山》是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课文,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课文前4个自然段结构相似,在教学中,我重点指导第一自然段,由“扶”到“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画一画小猴子看见了什么?做了什么?提取出关键信息;通过动作演示,学生理解了“掰”、“扛”的不同含义;通过朗读,体会小猴子高兴的心情。这样从细节到整体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为学习二至四自然段打下了基础。
教参要求“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要整合信息”,教学中,我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慢慢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提取信息、整理信息,让学生初步感知结构反复的特点。在整理信息的同时,也理解了动词“捧”和“抱”的不同含义。
在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会空着手回家去”时,我从三次出现的动词“扔”入手,引导学生总结出小猴子三心二意的特点,从小猴子的行为中得出启示:做事情要明确目标,始终如一。
众所周知,识字教学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前提和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取多种方法,如:字理识字法、动作演示法、口诀记忆法等,来调动学生感官与身体,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汉字、会写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