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问而导,顺问而学——《乘法运算律的应用》评课张洪

标签:
教育 |
分类: 问学课堂 |
作为靖宇校老师,最大的荣幸莫过于听一节闫校长的数学课,而我更加幸运的是听了好多节,作为全国优秀教师的闫校长,每节课都让人如沐春风,收获满满!与其说是评课,不如说是“学艺”!
本节课是《乘法运算侓的应用》,重难点是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及其在简便运算中的应用,整节课感受如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了数学教学的互动性,并就此提出诸多教学要求,如有效提问。提问是教学互动性的实践表现。有效提问是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法宝”。本节课通过预学单,从“学过哪些乘法运算定律?”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发现运算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提出自己的疑问。
接着教师出示预学单问题2的已知条件,并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大家各抒己见,问题各不相同,同伴也都积极踊跃提出自己的质疑和建议。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运算律在应用时的便捷,同时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为本节课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闫校长在课堂上设计出一个个有趣且有价值的“问题串”,激励儿童在“问题串”中追问思考。例如在研学单当中出现的32X25的计算方式有哪些?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你将这几种计算方法如何归类等等问题,置身于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会让你时常感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课堂上儿童们时而紧锁双眉, 沉思不语;时而各抒己见, 主动质疑,师生交流发自肺腑、真诚感人。教学中随着问题的发现提出到不断地破解,使得学习过程跌宕起伏, 忽而满目荆棘, 紧张得令人透不过气来;忽而又曲径通幽, 豁然开朗, 让人置身于“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孩子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合作交流, 体验着用智慧解决问题的价值与愉悦。在计算过程中,孩子们出现了易错点,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顺势而导,顺理成章解决难点。
一根粉笔走天下,这是闫校长上课的风格,他总是能引导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悟,不断地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思维。引导学生课堂里即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探究,也有群体的交流分享。这种相互讨论、倾听、补充、调整、修正、欣赏、完善的学习过程,给学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莫过于研学单后面两道题没有时间梳理,但是通过题目的研读可以看出闫校长对于本节课的设计即关乎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也关注孩子们学习能力的培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猜想——验证——结论”更是包含了数学思维的培养,如果这节课再有十分钟就好了。
多次听课,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们“问学课堂”的提出是多么的有价值,今后会在数学的问学路上不断研究,一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