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认同的一段话
(2024-04-02 07:35: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思想形成 |
易中天教授曾说,“中国教育的目标是'望子成龙’;标准是'成王败寇’;方法是'死记硬背’;手段是'不断施压’,还美其名曰'压力即动力’。至于孩子们是否真实,是否善良,是否健康,是否快乐,没人去想。最需要'以人为本’的领域,却最不拿人当人,这真是奇迹!”
这段话振聋发聩。这些年没有希望的不只有国足,还有未来的教育。
孩子从小就被分为三六九等,重点校看不起普通校,一本看不起二本,211看不起一本,985又看不起211,形成一条奇怪的鄙视链。
教育已经变得急功近利、见利忘义,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目的,更不符合教育的意义。
寒窗苦读十几载的孩子们毕业即失业,曾经的豪情壮志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有人却说现在的孩子过于“矫情”,是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
脱不下的并不是文化人的长衫,也不是知识分子的清高,而是苦读十几载之后发现早已变了天,现实残酷得令人无法面对。
喜欢苏格拉底的这句话,“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风雨中,树有树的摇曳伫立;阳光下,云有云的自在卷舒,而不是千篇一律。
成长,永远是人生的功课,“成人”比“成绩”更重要。
杨绛先生说:“花有花期,人有时运,要努力,但别着急,繁花似锦,硕果累累都需要过程。”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才领域,但不是所有的花都绽放在同一个季节里。都需要松土,浇水,除草,施肥,也许有的孩子不会开花,因为他是一棵树,会张开臂膀为别人遮阳避雨。
教育学陶行知先生说,“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