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发:对艺术的四个误解

(2025-08-14 15:44:07)
标签:

转发

分类: 小说

1、很多人对“艺术品的价值“,给出了各种功利性解读:收藏价值,表达能力、提升智慧……甚至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空话。但其实,这是对艺术最大的误解,也是对艺术最大的亵渎。

当我们欣赏的艺术,依靠的是感性直观,而非理性思辨。这时候,人能放下欲望、戒备和利害的算计,忘我地去共情某一件事物,与该事物背后的理念合而为一。这是日常生活很少体会到的。所以康德认为,审美的最重要契机在于“无利害而生愉悦”。

只有艺术才能让我们抛弃理性的“日神精神”,抓住感性的“酒神精神“,让我们成为一个完整、无限的人。

2、艺术的魅力在形式,而不在思想

对艺术另一个常见误解是,认为伟大的艺术品必须隐含某种微言大义、深刻洞察,或是“思想价值”。

但其实,伟大的艺术品,从来都是对表现形式的突破,而不是思想的突破。

好的艺术品,要诉诸人的感性思维,做到以情动人、以景感人,形成艺术幻境,让读者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若是诉诸人的理性思维,“以理服人”,即便说出来的道理多么深刻,分析论证得多么缜密,最多只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形不成艺术幻境,更不可能将人带入其中。所以康德说,审美的第二个重要契机在于“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

真正的美是不能用概念来规定的,用概念来规定的是知识。因为人类对美的普遍性感受是共通的,知识概念甚至可能成为审美的障碍。画家黄永玉就说,很多人不是文盲,却是美盲。一个农村妇女的审美,可以超出大学教授。

对艺术常见的第三个误解是,认为艺术没有标准,是主观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认识,导致文艺鉴赏走向了两个畸形的极端:一种是用玄之又玄的话来评论艺术,比如“道”、“气韵生动”、“美是道德的先验显现”,结果越解释也复杂;

一种是直接放弃解释。比如说一件艺术品为什么好,因为“我觉得好”,或是“心领神会,不可言说”。“艺术评论”为了有话可说,沦为了时代背景、人物生平等百科词条。

事实上,就像善恶、对错一样,美丑也是有客观标准的,尽管它的很难把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是每一个看法都值得重视。

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言:“如果你没有决定怎样才是美,你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美;

艺术一定是有标准的。即便美感是主观的,但可以用理论阐释出来。艺术评论的价值,就是要把“好的艺术究竟美在哪里”清晰表达出来。

4、艺术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

对艺术,还有一个常见误解,就是用“美”统摄一切艺术的一切感受。事实上,艺术从来不只追求美,而是人类所有主观情感和感受。

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审美范畴就多种多样。杜甫沉郁顿挫、李白气象开阔、苏轼清新豪健、辛弃疾沉雄豪迈。

西方绘画中。除优美之外,更有崇高、崇高、悲剧性、喜剧性、丑、荒诞等艺术追求。

而艺术的主题,也同样种类各异。伟大的艺术品往往涵盖了人类生活中的各种主题。鲁迅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艺术:让人成为人》一书探讨的不仅是艺术品的美,还有人类的信仰、幸福、自然、死亡、道德、自由、爱等常见的主题。除了主题多样,艺术的多样性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无限可能性”。

比如,同样是《水浒传》这一主题,漫画、戏曲、电影和电视剧,其实已经是完全不同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各有其标准、侧重点和审美需求,绝不能大而化之的用一套标准欣赏。

一部艺术史,就是一部人性的历史。比如贡布里希的名作《艺术的故事》,表面是梳理古今中外的艺术发展历程,其实是以艺术为线索,帮助我们以参与者、后来者甚至永恒者的视角,洞察人性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

艺术如此重要,但我们对艺术的认知还停留在一些似是而非的人云亦云中,更正这些错误认知,不仅对我们欣赏艺术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更在于欣赏艺术直接关涉我们的人生是否更完整、更无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