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5)

(2023-05-02 21:05:34)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我们特推出专版,顾明远先生欣然深情寄语,和中小学校长以及一线教师,从多维视角共同探讨如何把开展读书活动这件大事办好。

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5)

读书离不开正确的方法引导

邱磊

对教育而言,阅读可以说是永恒的话题。不过,从实践的角度看,引导学生善读书,尚需一定的技法支撑。有些是客观层面的,有些带有主观性,缺一不可。

从科学上说,阅读需要遵循规律。比如,循序渐进就尤为重要。《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及的“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四个层次,呈现了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阅读顺序。教师指导阅读时,面对年龄较小、阅读习惯尚未养成的学生,运用此规律,可以事半功倍。

拿阅读习惯来说,不少学生捧起一本书,就迫不及待地读正文。其实,恰当的做法应该从前言和目录开始。前言是一本书的前世今生、内容概括;目录则犹如框架,提纲挈领地列出大致结构。读完这两者,心中或生喜乐,或起疑惑,后面的阅读才更有味道。

阅读的另一个规律是积极复现。这是许多老师容易忽视的要点。学生在读书时,容易仅凭兴趣翻看,取舍随意,这样可能会浪费时间。曾国藩读书有个诀窍,叫“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教师如果与学生商定了一本书,就须整本读完它,并且不能一口气地囫囵吞枣,得有节奏感、任务感。“不动笔墨不读书”,须边读边画、边想、边批注。

一本书读完,教师须请学生积极“复现”,既可以是摘抄关键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归纳,甚至包括绘制思维导图、创作微视频等新颖形式。事实证明,可视、结构、个性的文本“翻译”,更符合大脑的运行逻辑。“阅读即复现”,如果能把阅读思考“复现”于他人,往往会得到最好的记忆效果。总之,将学生的短期记忆转化为成长期记忆,变“偶有心得”为实践力、创造力,催生出更美妙的阅读体验,乃是学校、老师提升学生“阅读力”的必由之路。

当然,我们同样不能忘记心理对阅读效能的影响。在公共心理上,凡是有益于人生的阅读,常有或高或低的理解门槛,而一遇到疑难或烦琐的地方,就难免有人以“读不懂”“读不进”为借口推托搪塞。此时,阅读就需要有效率意识。诸如需要明确阅读一本书的时限,在阅读过程中需要“留痕”,读后还要分享感受。虽说兴趣是阅读的启蒙老师,但带着任务走近经典、行读天下,阅读的真味与旨趣,才能渐窥门径。

最后,切勿忘记阅读文化。文化本身也是阅读,特别是群读的方式之一。师生间、生生间构建共读小组,彼此促进;建立“美美与共、各美其美”的个人图书馆,帮助学生做阅读整理、搜集、索引和应用;在写作、课堂、活动等多重应用场景中推动“阅读变现”,实现其与“五育”的深度融合。

阅读即生长。用正确的方法提升校园阅读力,就是为每一个学生蓄能,为每一个生命点灯。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