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张志伟
那天,参观某小学举办的古诗词朗诵活动,天色灰灰的。一位小小的男孩在台上大声呼唤:“西塞山前,白鹭翻飞,桃花流水,鳜鱼正肥,打渔的人,愿意回家么?”一队孩子伴着低缓的钢琴曲缓缓念起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那叫一个清脆!低缓迂回的钢琴声和着甜甜的童音,把那古老而清新的语句直送进人们心扉!当全校学生集体诵起“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朗诵活动之幕伴着琅琅书声缓缓落下时,与会者都感到莫名的不舍与淡淡的感伤。
这是我听过的最成功的一次朗诵活动课。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常常想:如何才能使学生对语文保持持久而炽热的兴趣呢?作为一门学科,作为母语,语文无疑是最贴近生活且最具实用价值的。学好语文,对整个小学阶段都具有重要作用。儿童离开无拘无束的游戏天地来到学校,要想让他们热爱语文该怎样做呢?在我看来,最好最持久的方法莫过于向学生展示语文的美丽——让他们听见封存在文字里的好听的声音。
一切阅读,本质都是倾听。
曾有学生告诉我:“老师,当我集中精力快速看一篇文章时,我总觉得脑子里有人在不断地把那文字念给我听。”我笑着表扬他:“这就对了,在阅读的同时,你的心已与文字产生了共鸣。”
是的,我们阅读每一篇文章,不都是在细细倾听吗?倾听别人的经历,倾听别人的见解,甚至所见所闻。
在课堂上,我很少把一篇课文大卸八块拆得支离破碎,再一字一句去解词析义。我通常是让学生大略了解一下文章背景,通读全文,然后播放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课文朗读,之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朗读“比拼”,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遇上一篇值得再三玩味的文章我尤其乐意如此。让学生一遍遍地读,精读、细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用意,感受作者写作时的心情。
“读到有情时,文也通大半。”记得在教《“诺曼底”号遇难》时,一学生把船长的话语读得清脆悦耳。一些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反对:“老师,他读错了!老师,船长的声音不是这样的!……”我摆手示意他们安静下来,问:“你们认为船长的声音应该是怎样的?”几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异口同声地说:“应该是沉稳果断有力的!”我笑了,谁说光读不析没有效果?
到我班上去听早读,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因为你听到的并不是整整齐齐的朗读声:有三五人一组演课本剧的,有神采飞扬读古诗词的,有深情朗诵美文的……
这是为什么?我认为,朗读不是摇头晃脑的和尚念经,朗读必须注重语感,必须抓住文字的内在规律,才能披情入文,融情于文。而每个孩子把握语感的速度,掌握语感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在早读时就不能过于强调整齐,尤其没必要去要求学生齐读。要舍得放手,让学生从喜欢的篇章开始,以喜欢的方式入手,一遍遍朗读,一步步摸清文章的内在规律。等学生掌握语感了,体会出文中的韵味了,再来齐读。那个时候,一班人的声音像小草依着风的方向起伏,像舞者顺从音乐的节奏婆娑,想不好听都难。
“连续反复的活动,可以叩开儿童天赋的大门。”
家长打来电话告诉我:“我的孩子真有趣,看书看到好词好句时总会大声念出来,兴趣来了,还手舞足蹈地表演给我们看。”我笑了。这孩子准是自己找着了文字之美,所以不由自主地被感染,忍不住要把那声音释放出来。
一切的文章,无论今人还是古人的,都是纸面上的美丽文字。朗读,正是把这些文字还原成声音的惟一捷径。这听起来也许过于简单清浅,然而正是它的简单清浅,契合了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在循环往复的诵读中,形成了让人流连忘返的旋律,如同潮汐起伏、涨涨落落,托起了语文教学的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