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的那些难事儿(2)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为什么有的人把班主任工作做得有滋有味?他们乐享其中的秘密是什么?难道他们没有遇到困难吗?非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们只是更勤于思考、更善于寻找对策、更乐于做好准备。2021年,周刊聚焦班主任工作的8大热点难点问题,寻根探源,发现问题背后的故事,努力为班主任拨云见日,期待更多班主任可以享受工作带来的喜悦。
有人说,班主任是学校里最小的岗位,然而最小的岗位却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大到建班育人、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小到座位怎样排、玻璃怎样擦之类的小事,样样少不了班主任操心。面对工作中的难点问题、琐碎事件,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怎样帮助班主任胜任这份工作?周刊这一年以问题为靶子,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在方法层面给予指导,而且在道理层面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问题三:孩子玩手机游戏上瘾怎么办?
不少学生疯玩网络游戏,无论家长、教师如何提醒、批评都挡不住这股风。学生沉迷游戏已然成为我们必须正视的教育命题。今天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显得尤为重要。而交往需要话题、需要共识,如今的学生生活场所单一,生活内容单一,所以游戏成为不可多得、可供探讨的话题。他们不仅交流游戏,也通过游戏找寻和建立人际关系。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认为,班主任面对这个问题不应只看表象,而应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随着时代进步,游戏呈现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玩家在游戏中获得考验,打败游戏中的“敌人”,战胜其他玩家,从中获得征服感与成就感,这是学生在枯燥的试题中无法体会的。
浙江省温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胡继东说,如果孩子在现实中的成就感比较少,往往会到虚拟世界中寻找。我们要为学生创设施展才能的机会,组织单词速记、知识抢答、手工制作、绝活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拥有自己的“高光时刻”,从而获得游戏无法替代的成就感。当玩游戏不再是班级的主流,“热议”“附和”的人少了,游戏也就“没意思”了。
再者,面对玩手机游戏上瘾的孩子,家长的责任在哪里?面对媒体上常常出现的孩子花钱充值游戏等新闻,我们可以看到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正是家庭教育的窄化与单一,导致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亲子沟通不畅、没有建立理性的消费观,缺乏规则意识。怎么改变?家庭教育要拓展家长角色意识,变监督者为陪伴者、帮助者、合作者。
江西省安远县九龙小学教师杜春蕾这样写道:“花一点时间了解孩子正在玩的手机游戏。当你能够跟孩子说‘你这个游戏最近在比赛啊!某某队打得不错’这种话的时候,沟通才真正开始。这是取悦孩子吗?还真不是!早在2003年,国家体育总局就已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正式体育竞赛项目。作为家长,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痴迷玩手机游戏其实与痴迷打乒乓球一样,没有必要妖魔化。既然乒乓球可以聊,手机游戏当然也可以聊;既然你可以让孩子教你打乒乓球,当然也可以向孩子请教手机游戏怎么玩。”这种接纳的态度为后续的问题解决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家长的角色意识应该是家庭教育行为有效的前提。很多时候,家长都是监督者,极具权威性。但许多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不仅不信你的权威,而且还会作出挑战权威的事来,甚至事发后关闭沟通渠道,使得家长无计可施。“家长具备了多种角色意识就会转变观念,精心设计教育内容。作为陪伴者,会关心孩子的情绪;作为帮助者,会理解孩子的困惑;作为合作者,会体谅孩子的难处。同时,家长要有丰富家庭生活的意识,诸如陪孩子骑行、跑步、阅读,与孩子交流观点和看法,获得家庭成员的共同成长。”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如是说。
问题四:学生易因小事起冲突怎么办?
许多学生经常因为一些小事而起冲突,他们不知道怎么与同学交往,不懂得交往的边界在哪里。可见,交往这一课还需要补上。如果说“教育即生活”,那么学生的交往能力无疑是教育命题。交往能力不是说服劝解可以达成的,需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人“打交道”慢慢习得。
上海市中国中学班主任蒋凌雪说,学生个性迥异,班主任要通过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的良性交往观念与原则。交往,就是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人于自己而言是重要的存在,影响“我”的感情和思想,甚至可以说是“我”的欢乐或痛苦的来源,由此“让他人舒服”是重要的交往原则,宽容、友善、大度是重要的交往观念,也是“我”与他人“共在”关系的基础,如此学生才会收获稳定而持久的人际关系,获得生活的乐趣和幸福。
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班主任刘静认为,对于这类矛盾的处理不能止于就事论事,背后很可能有情感矛盾、学习矛盾或其他类型的矛盾。如果教师不关注冲突背后的复杂原因,不根据原因采取处理策略,只将工作做到现象阶段,那么类似冲突还将继续上演,因此班主任要联合其他学科教师以及家长力量合理解决同伴冲突,建立和谐的班级文化和人际氛围。
班级是学生重要的交往空间,也是学生重要的精神生活空间。班主任要积极打造班级公共话语平台,组织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使学生能感受彼此行为隐含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促使学生逐渐拥有接纳“异己之见”的气度,甚至在直接接触中感受行为背后的思想差异,正视同伴差异,学会接纳与包容,创生出以公正公平为核心的班级文化,为学生社会化发展提供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