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教育叙事”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1.教育叙事的兴起,应该说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一种进步。它比起上世纪80年代的教学模式建构、90年代的教育模式建构等“宏大课题”及其研究的热潮,更符合人文科学的要求,更接近真实的“教育田野”,更贴近教师的日常教育生活,更富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之所以它备受中小学教师们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不需要去刻意建立富有逻辑的概念体系,更是因为教育作为一种人文研究领域中“生活体验”所内具的价值。生活体验的人文科学研究方法,在方法的特征上,总体来说属于解释的现象学和批判的现象学方法。
我觉得教育叙事是一种教育生活体验的“传记”,是对教育生活的描写。教育叙事一般是从教育生活中发现主题。1979年,美国出版了一本很好的教育叙事作品,即Phyllis Chesler所著的《和孩子在一起:一个母亲的日记(With Child: A Diary of Motherhood)》。本书作者以家庭生活体验的传记方式,讨论了家庭教育的若干主题。还有一本曾经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两次获得美国总统教育进步奖的著作,即麦克拉伦所著的《批判教育学----学校生活透视》。麦克拉伦整理并精选了自己在加拿大魁北克省15年中学校长的教育生活日记,以大量叙事的方式,研究了学校教育中的许多主题或问题。
2.对教育生活体验的描写,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讲故事。为什么讲教育故事也有研究价值?这是因为故事对于人文科学的重要性的缘故。范梅南总结性地分析了故事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故事给我们提供了可能的人类经验;故事能使我们经历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能经历的生活情境、感觉、情感以及事件;故事可以借创造一个可能的世界开阔我们的视野,增加我们的阅历;故事会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并使我们身临其境;故事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可引领我们重回旧日时光而无论其是虚构拟或真实;故事在详细描写我们生活中独特的方面时富有生动性;优秀的小说或故事可以超越情节的特征和主人公等方面,因此使我们便于主题分析和评论。
教育叙事是诗化的教育研究,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传达教育生活经验的文学形式,而非逻辑形式。读者在接触这类作品的时候,不是在听唤硬邦邦、冷冰冰的理论训导。我觉得教育叙事对于读者而言,不是观念的告诉者,而是读者的对话者。一个好的教育叙事,应该能够使读者从中自悟出许多对教育的理解和感悟;一个好的教育叙事,应该能够打动读者的情感甚至心灵。从此意义上说,教育叙事要突出情感的表达,是寓理于情,而不是寓情于理。
3.尽管教育叙事中也包括虚构的教育叙事,但从总体上说,教育叙事还是基于教育生活的体验。其实,虚构的教育叙事也是各种真实教育生活片段的意义连结的一种方式。与其说教育叙事是写出来的,还不如说是做出来的。
当然,教育叙事终归是要写出来,要经过写作的过程。写作,其实是思考和行动的调和,写作是思考的检测。教育叙事的写作使我们对于教育生活的体验更抽象化,又使我们对教育的理解更具体。教育叙事的写作可以使我们摆脱繁琐窘迫的教育生活状况,去捕捉教育生活中灵动的场景甚至片段。教育叙事的写作是教育生活中观察力锻炼的一种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