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就文明的学生

(2022-09-22 22:33:3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经常在报纸上看到一些文章,批评现在的学生毫无人情味,专家一再呼吁要重视学科的人文性,我们不希望未来的接班人是一些没有同情心、失却羞耻感的狂人。

成就文明的学生

就拿我在课堂上的一些体会来说吧。很入情的一篇文章,学生读起来,就像唱歌一样难听,如果不引导,那对听者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折磨。也不是班级里没有读得很好的,我们班里的任家英同学就叫我佩服得很。她语文素养极高,无论哪篇文章,都能读得有滋有味。仔细辨别,乃是她的声调会抑扬顿挫,语言非常流利。在整体朗读中,我常能立刻分辨到她的声音,当时,我就在想,假如我们班的孩子的朗读都像她那样的水平,那该多好啊!我相信,学生定然很了得!

我感觉到孩子们是高兴的语气读得不高兴,催人泪下的文章又丝毫悲伤的心情也没有,有时候看到学生在严肃的文章中竟然嬉皮笑脸,我就不由地想打断他们。是啊,这不仅仅暴露的是读文章,更是他们冷漠的、单调的、枯燥的内心的真实写照啊。如此这般的教育只能出现我们经常听到的故事:一个女大学生跳楼自杀身亡,而楼下的教室里,教师依然有条不紊地讲个不休。面对苦难者,他们不是同情和帮助,而是熟视无睹或者更有甚者是落井下石。

人文性是一个人文明程度的标志,它的缺失在校园里比比皆是:明明看到校园门口扔有一张白纸,但许多人从上面踩过,却没有一个人想到把它捡起来。在别人刚扫过的清洁区走过,不小心将垃圾掉在了地上,一瞅四下无人,于是就一溜烟跑了,他从没想到这样的做法会给别人或者给整个学校带来什么,只是自私的个人观念。

每年我们各个学校的桌凳维修费、水电费就是一笔可观的数目,但如何减少这笔额外费用,培养学生的习惯很重要。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能发现许多现象让我们不得不说,如在大扫除的时候,同学们放桌凳时常常是摔,或者是放得很重,试想一下,用不了几天,再扎实的板凳也会让他给摔得有了问题,不是腿坏,就是钉子掉。还有洗手或者洗碗,孩子门将水龙头放得很大,完全可以让孩子放得小一些,洗完后,要将水龙头拧紧。日子是要细水长流,千万不能纵容新一代,要让他们树立环保和责任意识,现在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明天的他们生活得更美好。

当然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是很少。由于大人的溺爱,孩子变得自私,不能体恤到父母的亲情,总是让别人为自己服务,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也要付出,这样的孩子将来怎能和别人团结协作,干成伟大事业?那么怎样成就文明的学生呢?

我想作为语文老师来说,他的责任和义务更大些。我们首先要从课文朗读开始,恰到好处地利用课文的有效载体,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熏陶和教育。我们要承认学生的朗读现状,在感情朗读上下工夫,不要怕慢,更不能轻视这一环节。在读中渗透思想教育,在读中提升道德水平。在学生激情昂扬的朗读中,我们分明听到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自豪;在低沉的浑厚品味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他们心灵拔节成长的奇迹;在他们哽咽的诉说和潸然泪下的低吟里,我们仿佛嗅到了文明的气息。读的方式要多样,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集体读、指名读、轮读、接读、分小组读等,每种读法都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来定,怎样读出文本的精髓、怎样练就孩子读的素质,就怎样开展朗读。

仅就课本阅读是远远不够的,人的素养是随着读书的数量和质量而不断提升的。语文课程标准就特别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们的学生离这个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好在我们学校在这一方面就做得很好。每周安排有三节阅读课,每个月还有一次学生读书交流会,这很好。关键是我们是否不折不扣地执行了,阅读课是否被占去让孩子干其他事情了,每个月是否举行读书交流会了。假如没有学校的这些细致的要求,我们自己能想到这样开展阅读吗?教育的创新就体现在这里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将读书活动进行到底呢?这不应该让制度和监督来约束,而应该成为我们自觉的追求和实践。即使这个月、这节课没有人来检查、没有要求,我们也要如期举行;假如我们要把工作做好,就会想出可以让孩子朗读自己认为最美的文章,这不也是一种读书收获吗?愿在书的陶冶下,我们的孩子都如出水的芙蓉,分外妖娆多姿。

其余的便是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培养了,假如我们把学校或者教室当做一个家,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我们是家长,孩子是子女,我们以家长的名义去教育他们,每天改变一点,一点一点积累,逐渐地让他们变成一个有修养、有知识的人,那该多好。一个爱家、爱学校、爱集体的人,才能爱祖国这个大家啊!

想到这些,我们肩上的担子更沉重了,培养文明的一代,任重而道远,你我必将风雨兼程,勇往直前!14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