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了一节“优质课”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我真的没想到,我执教的《盘古开天地》被余文森教授评为“优质课”。
事隔三个月,回顾作课的前前后后,往事历历在目,是意外的惊喜?是受宠若惊?还是无形的压力?其间的滋味,可谓“百感交集”!
得知自己要作课的消息是在2006年10月中旬,而且得知余教授可能要来听课,紧张得不得了,一想到这事儿,心就怦怦直跳,能听得见自己心跳的声音,看得见余教授微笑着的犀利而智慧的眼睛……但那时,正是自己“新官上任两个月”(我被调到另一所学校当校长),新校园,新伙伴,新工作,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喜事多多,麻烦事也不少,根本静不下心来备课。大约离作课时间只有2周了吧,心想再不备课,恐怕要出丑了,于是,在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校园里静悄悄的,校长室的灯还亮着。
一节省级的研讨课在研讨前2周前才开始备课,大概算得上“史无前例”了吧?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正因为这样,课才上得真实、朴实,而“感人的力量来自真实”。没有“百家”的精心雕琢,没有“千锤百炼”,更没时间“掺水分、做彩排”,那样的课只会让人在“惊羡“之余,感叹“学不来,也没法学”。因此,我蓦然发现公开课的最高境界应是“常态化”。“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对自然真实、质朴无华的艺术美的赞誉,同时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堂公开课努力追求的艺术境界。
翻开厚厚的课本,我慎重地挑选着作课的内容,一篇课文跃入我的眼帘,那就是—《盘古开天地》,我被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想象力所倾倒,被课文展现出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所震撼,被课文生动优美的语言所吸引。虽然我明知关于这节课,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它。随着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对与课文相关资料的研读,我的感情逐渐加深,我感到自己与作者,不!与盘古,同喜同忧,同欢乐同悲壮……上课时,这种感情填满了我的胸腔,让我完全忘记了害怕,忘记了听课者……在与学生心灵的互相交流、情感的互相碰撞、思维的互相启发中,师生一起“披文入情,一起“入境”,一起“悟神”,在教学中共同演奏一曲感情交响乐。我想这也许是余教授认为这节课“学生读好、读出意味来,读出感觉来,读出气势来,读出思考来,读出想像来,课堂教学活动显得特别有层次感和节奏感”的原因所在。这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法国雕塑家罗丹说的 “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这句话的精辟。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情感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教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必须深入钻研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领会教材的情感。教学时,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在情感的碰撞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正是教学成功的真谛。
开始备课了,我了解到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豁然开朗:应该通过本课的教学,激发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的神话故事的兴趣,进而引领他们走进更加广阔的天地,畅游美丽的神话故事,从而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时,我突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这节课应该上成一节有文化品味的课。在对本文研读的过程中,我的思路渐渐清晰,我打算从以下几方面打造本节课的文化品味:一是让学生感受中国造字文化,感受中国汉字的神奇。二是让学生感受中国语言文化,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丰富的想象力;三是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四是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文化底蕴。
感受中国汉字的神奇:
师:“创”,什么部首?知道为什么吗?“造”,什么部首?知道这又是什么部首?(学生发言,各抒己见,兴趣盎然,显得幼稚好笑,但也不无道理。)师:怎么样,中国的汉字神奇吧!
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
师:盘古一把斧头开天地,多神奇啊!你能不能选择其中的一句话,读出神奇。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只听见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师:谁来读读泡泡中的话?(我发现这一段有不少意思相反的词。)师:你们发现了吗?划划吧。数数看,几组反义词?一句话里用了三组反义词,太了不起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看来,泡泡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千万别小看它。再读读这段话(第二自然段),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把你的发现也用泡泡的形式写下来。(指名发言)师:一段话用了三个表示慢的近义词,想想,这三个近义词用在这儿又有什么好处呢?
教师的话语应充满文化魅力:
透过这一段优美的文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发言略)
师:我仿佛看到天上的云,格外洁白,变化多端,我知道那是盘古呼出的气息。
哦,你认为盘古的头发变成了柳条,林老师却认为盘古的头发化作了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
句子美,你们读得更美,就像连绵的群山,一座连一座;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连一浪,好有气势。
我们的课堂要充满文化魅力,首先需要我们的教师有着扎实的文化底蕴,文学修养。但我们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真正有文化底蕴的教师太少了。这是我的苦恼,我想这也是许多教师的苦恼。要改变现状,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更要我们苦练教学基本功,还要大量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与教育名家大师对话,更要博览群书,这才能丰厚我们的文化底蕴。在尚未达到这个境界之前,我认为要加强备课,并让备课的过程成为教师学习的过程,开拓视野,丰厚文化底蕴的过程。为此,首先要了解课程标准。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学科性质,顺利完成学科任务,才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至于“肥了外人田,荒了自家园”。二是全面熟悉教材。对教材总的框架或编排要认真钻研,对每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要准确把握,这样才能把握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知识的建构。三是要精心预设。首先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资源,博览、研读与教材有关的资料,搜集研究名师处理本课教材的方法,然后根据自己和学生及教学设备情况,反复推敲预设成教学中使用的教案;其次,教师在自己的头脑中,首先要预设出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课堂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再设想怎样处理、解决这些问题和情况。那么,这样“精心”的预设,定有“高效”的生成。三是了解学生。教师要走进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解读学生,让课程真正顺应学生的发展。四是充分开发教学资源,很好利用现有的教学设施。
这节课从严格意义上讲,我认为它还算不上优质课,为什么?首先,我认为自己的创新性还不够,它不属于原创。这里毕竟借鉴了他人优质课成功的经验。其中,有两节教学案例对我启发很大。其中一节课情境创设非常成功,但由于过多创设情境,反而限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另一节课,教师有扎实的文化功底,课堂上妙语连珠,教师适时地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但“满堂问”代替了“满堂灌”…… 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克服他们的不足之处。其次,在备课过程中,我才发现自己的知识储备太贫乏了,关于神话,关于盘古开天地竟然有那么多资料是自己前所未闻。而当时为了让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语言充满文化魅力,我不得不做精心的预设,甚至到每句话,细致入微地设想学生可能会有哪些回答,该如何引导,该如何评价,否则课堂评价一定非常的干瘪。我想:如果今后自己要真正上出优质课,一定要静下心来,沉到书海里,潜心钻研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