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课堂当“市场”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听说很多教师都怕教数学,因为学生说它乏味。我教数学,历来都循规蹈矩,因为怕自己失之毫厘,学生便错出千里。可是有一次我心血来潮,将已备好的教案置之脑后,贸然用一种新的讲法,信口开河,学生们竟听得津津有味。
那节课,我教的是求平均数。因为在那之前已讲了求平均数的第一课,故当天该进入应用环节。如果按课本上的内容,那就是求“平均每平方米能产水稻多少千克”与“每千克苹果的单价”等常规应用题的练习。可是,我决定不按常规讲,我要标新立异。
师生互相问好后,我乐呵呵地说:“同学们,现在已是深秋,鲈鱼肥了。鲈鱼是毛主席非常爱吃的,你们吃过吗?”
一听这话,学生们来劲了,有的说吃过,有的说没吃过,有的问鲈鱼什么模样,有的问市场上有没有卖的。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条鲈鱼,然后说:“鲈鱼味道鲜美,不管是白的还是灰的,不管是清蒸还是油煎,都芳香四溢。”学生们听到这里都惊叹起来,有的还故意做出吸口水的样子。
我说:“既然大家这样喜欢吃鲈鱼,那咱们就摆个鲈鱼宴怎么样?”
“好啊!好啊!”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
我紧接着问:“那咱们该怎么买鲈鱼呢?”
于是,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买白的,有的说买灰的,有的说按人数一人一条。有一个家里是卖鱼的同学介绍了当时鲈鱼的市场价。我让学生们静下来后,按该生所介绍的在黑板上写下:白鲈鱼每斤12元,购8公斤;灰鲈鱼每斤14元,购12公斤。
然后,我笑着对孩子们说:“我来做这个卖鲈鱼的老板,你们谁来购买?”
小张走到讲台前,小声地对我说:“老师,我要买白鲈鱼。”
“我不是老师,请你看清楚,我是卖鱼的老板。”我这么一说,学生们都哈哈大笑起来。
小张也笑了笑说:“老板,我们班要搞活动,想买8公斤白鲈鱼。”
“好啊好啊,鱼马上就到。”我像真的鱼贩那样堆起笑脸说,“先生,这鲈鱼不错,我这里总共是20公斤,有白的也有灰的,每公斤算14元,你都要了吧。”
台下的同学一听这话,连忙摆手说:“不行,太贵了,都按12元算才行。”
有的说:“只要有一公斤是白的,就不能算14元。”
我顺势对小张说:“那么让你来做鱼贩,我来买怎么样?”
“行,行。”小张和学生们齐声叫。
互换角色后,我说:“这鲈鱼有白的有灰的,按12元每公斤,我都买了,可以吧?”学生们一听,又是齐声喊不能卖。这时,我慢慢地说:“14元你们不肯买,12元你们不肯卖。照你们的意见,这鲈鱼到底该按什么价交易呢?”
“在12元与14元之间。”一个同学说道。
又一个学生说:“那要看白的与灰的的具体数量。如果白的多,就接近12元;如果灰的多,就接近14元。”
我点了点头说:“那么依你们的意见,这一桶鱼中有8千克白的,有12千克灰的,它的单价应该是多少呢?”
不用我说,孩子们就交头接耳地议论起来,有的还拿起笔来计算。见此,我就顺水推舟说:“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这桶鲈鱼每千克应该多少元吗?”
教室里顿时静下来。几分钟后,一张张可爱的小脸露出了笑容,许多小手举了起来;有的还举起了纸片,上边写着计算出来的答案。
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和学生们还沉浸在愉快的教学互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