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文教得“好玩”一些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综合性学习课:猜灯谜。老师先介绍灯谜的历史和基本特点,然后出了几个灯谜让学生边迷猜边总结猜谜方法。一节课下来,学生无精打采,兴味索然。
同样是执教灯谜课,广西桂林崇善小学唐老师的课堂却“鸟语花香”、生机盎然——师生共做猜谜游戏,讲述灯谜故事、比赛背诵与灯谜有关的古诗、成语,最后是学生互相挑战编创灯谜……课堂上笑声不断,到了下课时间孩子们还小手直举,欲罢不能!
课后我询问孩子们的感受,他们兴高采烈地回答:“这样的课好玩!”
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是啊,孩子就是孩子,他们对待学习并非像成人那样有明晰和高远的目标,好玩、有趣的事他乐意为之,艰深、枯燥的东西他们会本能的排斥。第一位老师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他没有顾及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简单地从概念出发,用抽象的手段来“说明”灯谜,而没有想办法让灯谜鲜活、生动起来。学生感受不到灯谜的好玩,学习热情自然也就无从谈起。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状况,类似现象实在是太普遍了,于是导致语文成了很多孩子不喜欢的学科。
看来,要想让孩子们喜欢语文,老师应该把语文课教得“好玩”一些;少一些繁分析,多一些情感体验;少一些成了面孔,多一些童心童趣;少一些机械训练,多一些趣味活动……
当然,并非课堂上笑声连连就一定是“好玩”,真正的“好玩”应是直抵心灵的:那是对语文发自内心的痴迷和激赏,是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流连忘返的一种沉醉状态。
同时,“好玩”也不是对深刻和严肃的悖离。学生能够沉潜文本深处与作者产生高度共鸣,能够感受文本的思想魅力并乐于从中接受启迪,这是另一层次的“好玩”
“好玩”是一种境界,需要老师们用一生来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