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成功”的课

标签:
教育教学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我是怎样长大的》这一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二主题中的第二课。内容的编写充分体现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和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要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体会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尊敬和关心,孝敬父母长辈。
课前我先要求学生做了充分的准备。第一,收集自己家的照片并详细了解当时的情景。第二,寻找一些成长中的纪念物并进行交流。第三,问一问父母他们的生日各是哪一年,哪一日,记到自己的本子中。
课的第二环节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课堂上80%的学生不能参与到相互交流之中,原因是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没有什么纪念物可展示。即使是城市长大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小时的成长纪念物能保留下来的也很少,所以也没有纪念物。因此我只好删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得完成激发学生情感的目的大打折扣。
为了弥补上个环节的损失,我下决心在第三环节——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父母抚育我们的故事的教学上下工夫,重点引导学生多议一议爸爸妈妈抚育我们成长的故事,尽可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讲一讲自己的父母是如何抚育我们的。在组织学生议的过程中,发生的事是我没有预想到的。
事情是这样的,我让学生按座位人人交流,当第一个学生发言时,她的发言我听了十分高兴,我被她脸上流露出来幸福的表情感染了,她发言结束后,我立刻引导:“你看她说的多好,我们给点掌声好不好?”我满以为如雷灌耳的掌声会立刻响起来,但是,掌声没有我预想的那么热烈,反而有几个学生表现出十分冷漠的表情。我想:这个孩子讲得这么好,他的父母为自己做的事其他的父母肯定也做过,他的发言为什么没有产生共鸣呢?难道现在的孩子真的没有爱心了吗?是不是他讲的故事学生认为不值一提?为了达到激起他们对父母的感谢之情,我再一次叫起班里说话很有权威的小班长来发言,没想到她的发言却让我大吃一惊,她说她最恨她的爸爸妈妈了,她的父母为了要一个小弟弟在她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把她送到了乡下的亲戚家抚养,她的亲戚家已有三个孩子了,对她一点也不好,直到她的父母生下一个小弟弟,她要上学了,她的父母才把她接到城里。她一边叙述着还一边哭泣着,全班学生也都跟着流下眼泪,她的话音刚落,我还没有反映过来,一个男孩子又站了起来,诉说着他的不幸:他说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母就离婚了,谁都不要他,只有奶奶管他,他整天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他俩的发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效果,全班学生七嘴八舌,不议论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如何好,却反而议论起邻居家的父母对孩子怎么不好了。我的教学失控了,本是教育孩子热爱父母的课现在变成了声讨父母的课。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是的,决不能让孩子只凭个别现象来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要把学生尽快引到正确的思维上,不让社会上不健康的现象影响孩子的终生,于是我及时调控,进行了课堂教学再设计:我停止学生的继续交流,按以下步骤进行了教学。先让学牛唱一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然后再改歌词唱《世上只有爸爸好》。组织讨论:你唱这两道歌时有什么想法?组织再讨论: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有缺点和错误的父母?你对这些得不到父母爱的同学应该怎样帮助?组织交流: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讲一个父母关心爱护孩子的故事。分角色表演。要求每四人一小组,扮演爸爸、妈妈、孩子两人,教师根据平时每个家庭对教育孩子的不同情况出不同的问题,比一比,看看那对父母能把这些问题处理得非常好。经过以上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得到了统一,知道关心热爱孩子的父母还是占大多数的,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同时还要帮助班里得不到父母爱的同学,让他们感到这个世界上,不光有父母爱,还有同学之间的爱,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爱。
第三环节的教学我如果采取放之或着轻描淡写的态度,那将会给学生带来永远无法弥补的后果——不幸的孩子将会增添仇恨,幸福的孩子心灵深处将会留下一个无法抹去的阴影。童年是人生的春天,只有播下真善美的种子,才能收获健康人格的果实。教育家赞可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一文中曾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不过,教师知道应当朝哪个方向引导儿童:对于他们的思想,有些加以支持和发展,而有些则机智地予以抵销——当学生离开了作品的思想内容,陷入一些细节的时候就需要这样做。”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了内容,尽管这节课没有如期完成全部的教学任务,但是我适时教育了孩子,培养了孩子的爱心,帮助他们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我感到这是一节成功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