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2022-08-14 13:54:18)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李茂林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讨论、交流、探究等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的主流,但常常发现课堂上的一些讨论、合作等方式还流于形式,表面上看上去似乎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收获很少。有的课堂中,学生在教师的号令下被动地、机械地讨论、交流。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引发求“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一上课就能置身于一种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而又不知不觉地学语文。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爱听。)好,现在我就给大家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同学们聚精会神地听着。)可是故事没讲到一半,我戛然而止。学生们纷纷要求我往下讲。他们对故事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形成了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我抓住这一有利契机,不再往下讲而是用一串问题去诱导学生读书。我不慌不忙地讲到:“听到这里,你们一定为诸葛亮的生命担忧吧。那么,诸葛亮完没完成造箭的任务?周瑜图谋陷害诸葛亮的阴谋有没有得逞?故事的结果究竟怎样?欲知详情如何,现在请大家看书。”此刻,由于悬念的诱惑,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在新课一开始就产生了强烈的探究心理,迫不及待地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以满足求知欲望,维持心理平衡。当然,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课型,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如:学习《春蚕》可以放映蚕从卵到作茧的生长过程的录像,配上合适的音乐和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让学生从录像中认识了蚕,在音乐声中同作者一道设身处地去体会“母亲”养蚕的艰辛;学习《捞铁牛》用实验的方法演示导入,激趣、设悬……这样的引发设计,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思辨求“异”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像的构建、语义的理解、语情的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思辨,各抒己见。在思辨中,教师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以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

例如:在《赤壁之战》教学中,谈到曹操用“铁锁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弊大于利”,无形中感到“曹操很笨”。这时候战起来了几个学生,大胆地提出质疑,认为曹操是个有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原先的分析太片面,提出了“利大于弊”的观点。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主要有三:铁锁连船是根据曹军的实际情况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很小;铁锁连船可以增加曹军的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锁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剑,不仅使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解。整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自我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品评求“活”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而由于课堂教学时间的有限,课文中的精彩之处没有可能引导学生一一感悟。为了使这些精彩给学生留下整体印象,我们可以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反复诵读,以悟语言丰富的形象内涵,意义内涵,情感内涵。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居高临下地对课文进行品评,在品评中深化理解,升华认识,填补空白。

1.多角度评价人物。如《守株待兔》一文,文章讽刺了种田人把偶然性当成必然性,从而使得田地荒芜,一事无成。在学生掌握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便可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论,从而通过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形成多方面的认识。在教学这篇寓言时,学生产生了如下的观点:种田人有一定的优点,即他善于观察和发现。他通过观察,发现这个地方的草长得茂盛,还有一条河,这正是野兔出没的好地方,所以,他相信在这里等兔比在其他地方的机会更多。种田人善于发现和观察是对的,但是不应该待兔,应该想办法在这个地方逮兔。譬如,可以撒些诱饵,可以扎网、设置陷阱,这样就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智慧逮住很多兔,比单纯的待兔要强得多。种田人的错误在于他对工作不分主次。他本身是种田人,就应该好好地把田种好,去争取获得丰收,而不应偶然捡到一只兔子就把待兔当做自己的职业,这种见异思迁的想法和做法肯定会造成不良的后果。种田人不够聪明,当他在偶然中捡到一只又大又肥的兔子时,他应该拿到集市上去卖,他应该想到兔子的经济价值比粮食的经济价值要高。他既然发现这里的水草又多又肥,还有一条小河,就应该设法在这里开办一个养兔场,养很多的兔子,这样发展下去,即使不种田,他的收入也比种田收入多,也许他会成为养兔专业户,令邻人羡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使学生有所发现,提高了认识。

2.多角度评价思想、观点。如《亡羊补牢》一文。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错了事,如果及时改正还不算晚。但如果让学生仔细分析这则寓言的客观现象,还会形成如下的观点:亡羊之前先补牢。牧羊人不应该丢了羊再去补牢,应该早就意识到羊圈年久失修了,如果这样下去,羊早晚会丢失的。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注意预测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及时做好准备,避免坏的结果出现。亡羊捉狼。狼是造成亡羊的直接原因,牧羊人应设法捉到狼,并把狼打死,才能使其他羊免除威胁,否则,即使羊圈的窟窿补住了,狼也可能会想其他办法把羊吃掉。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要善于发现引起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亡羊筑牢。牧羊人应该从羊被叼走这一现象中认识到:羊圈年久失修,即使暂时堵住一个窟窿,其他地方还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窟窿,羊依然会被狼叼走。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全面加固羊圈,以免更多的羊被狼叼走。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应善于发现一些不明显的现象,并从这些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通过学习这则寓言,学生阐明了自己的不同观点,形成了不同层次的认识,使智力和创造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