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022-07-05 22:43:17)
标签:

教育

历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一、历史教学首先要达到一定深度

教师的历史知识教学必须达到一定深度,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下打基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规律性,大到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如讲世界近代史上册第二章“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时,我先向学生指出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流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接着介绍了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分为三个时期:17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开始建立;18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北美和欧洲进一步建立;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胜利。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途径有三条: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通过资产阶级的改革确立;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确立。这种讲解使学生对资产阶级革命有一个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值得注意的是,讲授历史知识必须与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能力相结合,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形成又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既不能单纯讲知识而不培养能力,也不能单纯培养能力而脱离知识,应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彻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自信心、意志、兴趣对人的认识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

首先,我认为应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前人生活的再现,包含了前人一切成功和失败的经历,是人类经验和教训的总汇。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正是历史学社会功能的突出表现。因此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教育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这样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就会觉得历史并非过眼云烟,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的。

其次,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可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如给同学朗读苏联大清洗运动中的布哈林遗书,就使学生很受感动。

三、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如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高度集中”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当然,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诱导。如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看书,找出问题来。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了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学生理解了,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的和平过渡。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形成竞争机制,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

第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历史教学中,创设讨论的情境,开展群众讨论,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可以使问题在讨论中得以解决,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如在讲二战中的“敦克尔克大撤退”时,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打败了才逃跑呢,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于是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但德国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了,英法为以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了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了大量的历史原始材料,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有效信息,综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所以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以典型习题为范例,仔细讲解,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要先读懂材料,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如材料选自××文章或哪一年谁的讲话,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联想课本中的内容来解题。第三步,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通过看材料能否直接找出答案,经常找一些材料题,并逐渐地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让学生练习。另还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我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想借你的水管用,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改变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的考虑,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道理。

第三,通过练习提高能力。历史教学中的练习,不仅能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还能培养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使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的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像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包括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些能力将来步出校门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他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