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历史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科整合

标签:
教育历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一、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可以为教师个性提供张扬的舞台
现代科学实验证明:在同一段时间内,人通过感官获得的知识量是不同的,它们的比例是: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视觉和听觉获取的知识达94%之多。另一个试验还表明:知识的展示如果是纯视觉,这时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知识的展示如果是纯听觉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以上数据说明,视听结合所接受的知识量和记忆度都超过了单项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近些年来,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及纪录片也不断出现,如《汉武大帝》、《郑和下西洋》、《长征》、《开国大典》、《抗美援朝战争》等等。大量的图文素材使得历史学科与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多媒体技术在历史学科中的应用可以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供广阔的平台
《历史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文物、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现代技术,特别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学习资源。只要掌握了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和资料检索能力,就可以通过各种网上搜索引擎,方便快捷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因此在中学教师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以教学为中心,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支持学生的自主和协作式探索,完成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得到教师的帮助与支持,而且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协作和支持。
如带领学生到微机室上网时,我通常要求他们,利用D盘共享建立“资料市场”,调剂组内资料。每个小组在整理资料的时候,都会剔出大量无用的资料,如何使无用的资料得到再生利用、化废为宝是很有意义的。我让他们把小组无用的资料存入D
三、多媒体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可以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实践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课堂中现代建构意义下的辅助,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辅以的帮助,自主参与,具有高度的自主性、探索性的一种活动。教师要营造和谐、开放的氛围,有意识地帮助学生与网络建立联系,指导、参与讨论,实现由维持性向探究式转轨,这就意味着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自由和主动。如:在教学中,我注意营造氛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经常让学生走上讲台,利用自己上网查阅的素材制成课件,讲出自己的感受。其中吝冉冉同学的《血肉筑长城》就留给了同学们深刻的反思。她在展示课件的同时,还节选了《南京大屠杀》影片中的四个片断,以强烈的视觉、听觉冲击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我们在震惊之余,更真切地感受到了学科整合的魅力,它让一个孩子在讲台上有了充分发挥才能的空间,能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创造性的乐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活思考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多媒体技术在学科中的应用还可以为学科德育渗透提供广阔的空间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各个时期,我们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创业精神、抗洪精神等等,这都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如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第12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我把同学们带到微机室,分活动小组选择专题,追寻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革命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过,利用大量历史素材制成简单的幻灯片,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迅速实现了知识的选择汇集、展现操作能力。在大量精美的图文、音像等资料的欣赏中,生动形象地了解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奋斗历程,使学生体会到先烈们不畏艰难、敢于献身、敢于创新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特殊历程,增强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我们相信,随着新课改的理念逐步深入我们的课堂中,溶入到我们的教学中,落实到我们的行为中,历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更加紧密。随着教室多媒体设备不断更新提高,我们会看到在新课改的学科整合领域会焕发出更多奇光异彩,显示出更鲜亮的活力和生命力,为我们的教学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教学效果也一定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