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意语文

(2022-05-25 17:43:52)
标签:

教育

语文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王崧舟

一、王崧舟——诗意语文的守望与沉思

一、为诗意语文去蔽

去蔽——遮蔽  这是两个哲学术语,尖深却很恰当。诗意语文被误读所遮蔽,失去了本来的清纯面貌,脂粉会葬送诗意语文,故要去蔽。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去避”,去孩子的感觉之避,思维之避、形象之避、体验之避……拨云见日,是诗意语文的最高境界。

诗意语文

(一)是什么遮蔽了诗意语文?

1、唯美的教师语言风格

拿我自己的课堂来讲,有许多的排比句。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中,用大量的排比句和生动的比喻或引用诗句。这就是诗意语文吗?这会给人一种定势,话语风格就像《大明宫词》,诗意语文的课堂一定是这样说话的吗?若课堂话语非常朴素,不唯美,就不是诗意语文吗?(例:于永正先生的课,自然而质朴、简单。似乎很难和诗意语文联系,可是于老师的《第一次抱母亲》,教师范读,在最后一段,于老师泣不成声,动了真情,台上台下眼眶都湿润了,我在这里读出了于老师的诗意。)

2、相当煽情的课堂氛围

(王老师谈到自己的课:《一夜的工作》——哭哭啼啼    《二泉印月》——凄凄惨惨) 似乎老师和学生在诗意语文的课堂里就必须凄惨,神经过敏。难道没有亲切、幽默、洒脱、轻松的诗意语文吗?

3、繁杂的现代信息技术

似乎诗意语文的课堂怎么也离不开多媒体,煽请的音乐,唯美的画面,诗意语文似乎成了多媒体的情人。

4、对读的偏好

读的偏好是表现的,一定要学生读出感情,老师常用的话语是“把你的什么读出来”,“带着什么来读读”。好像只有这样有表现力地读,才是诗意语文。

5、精致的课堂结构和布局

讲究课堂结构的起、承、转、合。诗意语文的课堂布局很精细、精致、精美。是否只有这样结构的课才称得上是诗意语文?

我认为,正是这些遮蔽了诗意语文,也极有可能葬送诗意语文。所有这样看诗意语文的老师都只带了一只眼睛看诗意语文,哪一只呢?是功利的、技术的、实用的眼睛,正是这只眼睛遮蔽了诗意语文。而诗意语文恰恰是超功利的、超实用的,甚至是超技术的。个人看法:从一定意义上讲,诗意语文似是无用的,但最后追求的是学生一生发展中的大用,最后追求的是无用之用。一个追求蝇头小利的,一个急切地模仿另一个老师的动作、语言的老师,本身就是没有诗意的。

这似乎又产生了另一个遮蔽:有人认为诗意语文太玄,不可琢磨。其实,“玄”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核,来自道家的“玄”学说。一个人若太功利、现实,一生中没有进入过玄思冥想的境界,其精神生活将是非常枯竭的。个人认为,所有的艺术、宗教、科学均来自于玄学,它是精神创造的源头。

(二)为自己的诗意语文辩解

沈大安老师评诗意语文,评《长相思》一课,看后觉得是“福音”,佩服得紧。连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堂课能从这个角度来评价。沈老师没有从玄学的角度来看,而是从“实”的角度,评了以下几点:一是读,在这一课中,各种形式的读共21遍。二是字,“聒”从正音到会意到导之以法。三是问:纳兰身在哪里?心在哪里?什么碎了?是轻离别还是重离别?四是写:展开想象写故园的景象。

真是别有洞天。从这个角度讲,诗意语文一点也不玄。诗意语文深深地扎根在听说读写中,深深地扎根在语文最本质的特性中。许多对诗意语文的评价是基于很多假象的。

观点一:不要把公开课和常态课的混淆,现在的常态课是“死水微谰”,公开课是冰山一角,用公开课的现象遮蔽了整个常态课的现象。一些对诗意语文的批评的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信息的来源是遮蔽的、片面的。

观点二:个人认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对伪命题,根本不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和人文性对应的是科学性,与工具性相对应的是实质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对应的乱点鸳鸯。赞成福建人民出版社《语文:表现与存在》中提出的观点:工具性数学学科也有,故不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人文性,只要是课程就有人文性。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言语性。只有言语性才足以让语文之所以存在,“舍语文其谁”?没有语文,就没有谁来可以教言语性了。

言语的行为和言语的动机就是我们要研究、开发和面对的。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了言语行为,关注了听说读写书的技巧、策略,即关注了刚性的言语知识。但是有了刚性的言语知识就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吗?事实是,学生训练的时间、密度不少,目标集中,但学生的语文素养高吗?能力提升了吗?现在很多大学生的家书错别字多多,连文句通顺都很难做到呀!

由此看来,我们对柔性的言语素养关注是远远不够的。那么,什么是柔性的言语素养?柔性的言语素养指的是学生的言语动机,言语热情,言语兴趣,言语智慧,言语人格。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潜藏在刚性言语冰山的基座。诗意语文恰恰是在关注柔性的言语知识。建议大家读读《语文教学应当有更高的追求》一文。

二、对诗意本身的聚焦与追问

在语文前冠以诗意,所有的疑问均来自诗意。什么是诗意。对其本身的追问。什么是诗意?当有人问我:什么是诗意语文?开始没有进行过深入思考,脱口而出三个字:“说不清!”当这句话脱口而出时,豁然开朗——诗意就是说不清。这个世界上说不清的远比说得清的多。诗意有一个很重要的义项:朦胧的境界。就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那个她是谁?说不清。说不清朦胧的义项中却会让人真实地感到诗意的流淌。“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情,当时一定是说不清的,诗意不可能是清晰和精确的。清晰和精确那时科学的世界,几乎与诗意是绝缘的。

1、诗意是一种慈悲的心胸。有温柔之心、慈悲之心,才能有诗意。故首先要有菩萨心肠。《我的老师》中的一个细节——“老师举起教鞭,又轻轻落下”,这个细节,让人感受到老师是个极有诗意的人。在那一瞬间,我们看到了老师的慈悲心肠。

诗意语文应该是让孩子的心性变得更柔软的语文。把坚强、理性、个性的张扬交给体育、数学、艺术,把柔软交给语文。

2、诗意是追求自由的境界。诗意的境界是追求自由的境界。海德格尔说,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人是神的影子,人与动物的根本的区别是,人富有诗意,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3、诗意是直觉的智慧。诗和思(哲思)在本质上一致的。诗和哲学都是对宇宙和人生的一种整体的了悟,是殊途同归的。诗走的是意象的路,哲学走的是理念之路。最后都是要完成人对客观的了悟,都在不断地叩问宇宙是什么?

4、诗意是幸福的体验。这里没有用快乐,而是幸福。语文并不是总能快乐地教,语文是苦与乐的交融。但幸福不同,幸福是说不清的,幸福就像穿在脚上的鞋子,舒服只有自知,幸福比快乐更深刻。诗意语文并不一定是快乐的,因为有太多的忧愁、寂寞。“小楼昨夜又东风”,这不是快乐的,但能够用这样的文句述说自己的不快乐是幸福的。诗意语文追求的就是幸福的体验。该掉眼泪,掉。该笑的时候,笑。

5、诗意是一种浪漫的情怀。因为会做梦,白天、晚上都做梦。这梦是希望、是理想、是心胸。诗意语文把梦的情怀、心胸传递给学生,让孩子面对语文时,天马行空,想入非非。

6、诗意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德语中“诗意”一词就是美的。“诗意语文很有可能为学生的精神生命打下温暖的底子”。它也许在当下无用,但将来会有大用。二次大战快要结束之时,整个德国被盟军轰炸成一片废墟。这个强大的民族前途如何?一个美军战地记者给出了答案:美军战地记者率先进入柏林;当防空警报拉响之时,这位战地记者观察了柏林居民的行为。一个柏林居民首先将一盆玫瑰花搬入了地下室,然后再返过身来取面包与水。这一消息在美国报纸刊登出来,改变了美国市民对德国人的印象。这个民族是有希望的。这就是无用之用。

8、诗意是一种超越的品质。要不断地创新,要不断地否定,要不断地超越。人的创造和欲求是无限的。人在,世界就要变。诗意语文定是不断创新和超越的,故诗意语文没有流派,没有模式,当诗意语文被模式和流派束缚时,它就告别了超越的品质。

三、诗意地教语文

1、诗意语文需要全心投入的精神状态。

一进入语文课堂,做到放下一切杂念,心无旁骛地走进文本,走进课堂,这本身就是极赋诗意的。最怕出现的就是没有全然敞开自己的生命去拥抱语文、拥抱学生。诗意语文需要一种状态,要进入状态,提升状态,这才会感觉教语文是幸福的。

2、诗意语文需有无拘无束的教学境界。语文就在心中。不需要问自己是不是语文。

3、诗意语文需要高屋建瓴的教学智慧。本色的教学不是手忙脚乱的,是帅性的智慧而为。

4、诗意语文需要举重若轻的教学功力。课堂上无论风云变化,老师均能以四两拨千斤的技巧去化解。例如我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写到第四个版本,就进入到这种状态:要求学生提问时有两个要求:不要太简单,要提真问题。学生的问题五花八门,老师一定会担心,这些问题怎么解决?这时就需要举重若轻:不用担心不能解决,只要能发现学生问题和课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就能顺利地引导和应对。

5、诗意语文需要冲破禁锢的教学胆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有一个重要观点:词的源头在大自然。诗意语文应该以天地为课堂,可以冲破一切禁锢。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冲破禁锢的教学胆识就是让语文成为无墙的课堂。

6、诗意语文需要不计得失的教学主张。不能被功利的怪圈束缚。

7、诗意语文需要独立思考的教学人格。 “我思故我在”要锤炼自己独立思考的人格。语文相对于其他的学科更容易“时尚”。(听我的讲座,也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跳出我的模式,有自己的提炼。)诗意语文应该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

四、教出语文的诗意

语文本身就是有诗意的。言语和诗意是不能复制的。提醒孩子赶紧记下真情的语言,怕转身就不见了。言语性和诗性要表达一种情意价值。是情意价值的彰显和敞开。即使是不明不白地说话都是情意的流露。要读的语文不是文字本身,而是背后的精、气、神。语文本身的诗意不是外加的,不是贴标签式,而是语文的本色。

举像入境。

不仅要让学生读书,还要“煮”书,或“熬”书。如《古诗二首》“又”一年中的“又”字,背后的凄凉、绝望、哀怨、失落,怎么让学生煮出味来?只有举像入境。1年过去了,盼呀,王师没有来。10年过去了,学生再读“南望王师又一年”,盼呀,王师没有来。又一个10年过去了,读,还是没有来。就这么盼着,盼着,50年过去,黑发盼成了白发,儿童盼成了老人。想替遗民问一问,王师啊,你在哪里?为什么不来?这时,让学生再来读读“山外青山楼外楼”, 再来体悟这个“又”字,这个词是诗中一颗璀璨的珍珠。这就是举像入境。一节好的课定有像在,意在,境在。

移情体验。

从对话的角度来讲,就是找人和文的相契之点。将本我搁置,与人物精神的高度统一。这是非刚性的,而是柔性的言语。最难解决的就是言语动机的问题,若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只剩僵硬的躯壳。言语动机需要文本本身去召唤,这种召唤是“情”的召唤。最希望师生都忘记自己在上课,如若教师自己不动情,学生怎能入境?只有敞开心扉,精彩才能到来。

独特感悟。

自由的境界是怎么想就怎么说。人的境界在思想,但当思想不能言说,尊严在哪里呢?若课堂上孩子跃跃欲试、畅所欲言、侃侃而谈,诗意便不远了。诗意便在这种状态中。让自己抽身而出,退居二线,让孩子充分地发表个性的感悟。感悟来自于当下的灵感,不是大量的逻辑推理而来的。感悟与体验是联系在一起的,几乎就是不假思索的。课堂上要让孩子静静地读,但时间不宜过长,应该是小步子地读。要认真地调控好课堂的节奏。

传承文化

《语文教育文化学》认为:语文教育的过程,本质来讲是文化的,语言力量之大足以摧毁自己的思想。言语本身就是文化,文化本身就是言语。人能接触的世界就是言语的世界——这是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语文学习最核心的价值就是对文化的传承,让自己通过语文学习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文化的人。让孩子更文明,更有书卷气。例:《江雪》(唐人五绝之冠)这首古诗的教学,一位老师这样教:当读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教师反问“老人真的在钓鱼吗?”有的学生回答:这是在老人锻炼自己的意志;有的学生回答:老人在欣赏雪景;也有学生回答:老人非常孤独,一人出门钓鱼。这是学生的奋绯状态呀!于是老师发下柳宗元写这首诗的背景资料。学生顿悟:老人看似钓鱼,实是等待。老人是在钓一个“春天”呀。这位老师文化底蕴之深让人肃然起敬。这里涉及到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关键的意象:渔翁。历史上三个著名的渔者:一是姜子牙,渭水之滨钓鱼,等待机会,这是一种隐忍的文化;二是严子陵,高尚的气节,淡泊的情怀,修身养性的文化;三是柳宗元,雪中钓鱼,等待政治的春天,他相信有彼岸的存在,但可能永远到达不了彼岸,这是一曲生命存在的绝响。

激活想象

若孩子既有同情心,又有想象力,便进入了语文的堂奥。(举例“O”的官司,母亲认为幼稚园的阿姨残忍地折断了孩子想象的翅膀。美国的学前教育法明确地规定了孩子的两个权力:想象的权利和游戏的权利。)

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应该时常看到孩子们在想象。例如《二泉映月》一课中,运用催眠式的想象情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的语言描述: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清晨,阿炳独自一人走出家门,或许这是一个酷暑的下午,阿炳独自一人走出家门……你看到了什么?请把看到的写下来。孩子们有了想象,就有可能走进主人公的经历,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

启迪智慧。

诗意是当下的,顿悟的,要做有心人。举个例子:一位教师在上《丑小鸭》这篇课文时,当课即将结束时,有一学生发问:“丑小鸭本来就是天鹅呀,现在,他变成了一只天鹅,没什么可以高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的。”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傻眼了。老师思考了一下,机智地说:“如果丑小鸭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挫折,或者遇到挫折后退缩了,回去了,长大了还能不能成为一只真正的天鹅吗?”,老师在反问这位学生的时候,突出了“真正”两字。童话有知识性和人文性之分,孩子是把人文童话用知识性童话的思维来理解。老师的轻轻一点,孩子就回到了人文性童话中来。

实现自我

人在实现自我的时候,是一种高峰的体验。语文中,有太多可以实现自我的点。经常有高峰和低谷的体验,在这样的追求和经历中,人的精神生活是充实而丰富的。

五、追求诗意的人生

五种人和诗意比较有缘:1、追求内心的自由的人。2、内心的精神生活特别丰富的人。3、感性的人。4、对生活特别敏感的人。感觉的触角非常敏锐,能从生活中寻找和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的人。5、性情中人

二、王崧舟:诗意语文语录

在流转不息的生命之轮中,我为语文而来!是语文滋润我粗糙的感觉,是语文放飞我稚嫩的幻想,是语文点燃我喷涌的激情,是语文唤醒我沉醉的智慧。我平庸的生命,因为语文而精彩!

儿童写诗,诗写儿童。儿童是诗,诗是儿童。儿童写下的,是诗一样的美好生活。诗写下的,是比诗更美好的童年。让儿童诗意的栖居,是语文老师的天职。

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是为学生的精神生命铺垫底子的过程。

语文用形象作词、用感情谱曲。语文看上去是一幅幅多姿多彩、形象鲜明的画,读出来是一首首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歌。语文说到底是一种感性的存在。

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

我们的母语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应重情性、重意会、重简约、重自悟。

语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语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语文唯一的源头活水。

学生用情感领悟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解读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母语的同时,母语也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因此,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以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引导质疑、敏于点拨、鼓励创见”。

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佳境;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佳境;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佳境。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是“情感派”阅读教学的立身之本。“以情带读”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体验、想象、灵性的情,是充满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爱美的情。以情带读,带出的是饱含深情的读、是全神贯注的读、是多元感悟的读、是个性飞扬的读、是融会贯通的读、是出神入化的读。以情带读,还自然带出读的技巧、读的节奏、读的旨趣、读的韵味、读的神采。

语文学习,是学生以原有的认知经验和人生体验为基础,对文本主动加工并重新建构的过程。古人有言: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正所谓“一轮皓月当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课文读通,对多数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问题在于,这样读书,有人不屑一顾,有人不以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学生的读书水平普遍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实实地化在读原文上,这是学好语文的金玉良言。

阅读课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读书。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是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真理。

谁都知道,感情只能用感情去触摸,感情只能用感情去领悟,感情只能用感情去交融。文章不是无情物,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脱离了感情,语文就是麻木的、冰冷的、僵死的,语文就失去了生命的底蕴。这样的语文,根本不可能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根本不可能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得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人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视野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

当语文的本体价值被工具价值压倒的时候,学生可能在机械操练中掌握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是却失掉了学习语文的全部兴趣、全部激情、全部灵性。得到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失去的东西我们并未觉察。得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失去的却是冰山的根基。

飘摇的语文教学呼唤中庸的语文哲学。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应是语文哲学的大智慧、大圆融、大境界。语文哲学的诸多范畴,如:工具与人文、学文与做人、继承与发展、基础与创新、感悟与理解、感性与理性、自主与引导、接受与发现、吸收与表达、文面与文里、诵读体验与默读精思、潜心会文与广泛涉猎、尊重文本与拓展资源、课内得法与课外得益等,都应归宗于中庸这一元智慧。

语文是功利的,那是学生的立身公器;语文是科学的,那是学生的思维之剑;语文是审美的,那是学生的精神家园。语文是一面多棱镜,折射着功利、科学、审美的缤纷色彩;语文是一个万花筒,演绎着实用、真理、情性的大千气象。说到底,语文是人的,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人与语文的关系,语文才会喷射出缤纷的色彩、激荡起大千的气象。【6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