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用复杂思维的系统观思考课堂转型

(2022-04-28 17:44:25)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崔允漷

讨论课堂的转型,需要考虑三个背景。一是“教育家”概念的引领。教育家与教书匠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一致性的思想与方法。教育家是拥有先进的理念或观念,且有支撑这种理论或观念的方法的教育工作者。二是现实的困境。当前学生感受不到课堂的愉悦与幸福;教师处在“如何取得好分数却找不到方法”的困境;教育专业化的标志之一是有了国家课程标准,但现状是有了课程标准与没有课程标准一个样,课堂逻辑结构一个样;最后是IT技术改变了我们那么多的生活方式,给我们的课堂又有哪些冲击呢?三是教育本身的特性。教育是人类最复杂的社会活动,它根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而是一种多层面的复杂系统。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讨论课堂转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用复杂思维的系统观,来考察具体的教育行为或做法或变革。由此,我想提出三个层面的问题。

用复杂思维的系统观思考课堂转型

一是澄清正确的方向或理念。分数高本身没错,但我们还需要思考该高分数背后所隐藏的方向或理念是否正确。课堂变革的核心应该是让学生学习增值,学生的学习值包括动力值(更想学)、方法值(更会学)、数量值(知识、技能学得更多)、意义值(对学生个人的发展更有意义)。

二是构建合理的行动框架(理论)。方向正确要看该方向下的行动框架或(理论)方向正确了,还要看该方向下的行动框架或理论是否合理。如要思考“以学定教”,我们还需要考虑以学定教背后的理念是什么,基本的行动框架又是什么,有哪些具体方法是符合以学定教的,否则,以学定教就成了学啥教啥,先学后教成了不学不教,少教多学成了一堂课只能讲几分钟。

三是呈现适当的方法。所有方法都是离不开情景的,没有具体的情景谈方法不仅没有多大意义,甚至有可能误导别人;再者,方法需要结构化,没有结构化的方法,有可能会成为如民间艺术家的手艺般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该方法是否符合该理论?是否是该行动框架的一个环节?如当前的学案问题,学案背后的观念是不是在减轻学业负担?学案真正是基于学习、为了学习了吗?我们都清楚何时用学案、学案解决了什么旧问题又带来什么新问题了吗?学案有没有增加教师工作量或学生的学业负担?什么样的学案是好学案?等等。当前的问题是在这方面讨论较多,但是“造”概念现象太普遍,你讲学案,我就讲导学案、教学案,你讲有效教学,我就讲高效教学。

最后一点,无论课堂怎样转型或变革,仍然还是解决课堂中的三个基本问题:我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我怎么知道他在哪里?怎样安排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表现、也有利于教师自己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哪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