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师父的故事

(2022-04-19 22:40:39)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汪智星

汪智星,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主任

【拜师经过】

200765,上饶市教研室郑初春老师给我打来电话。放下电话,良久没缓过神来,因为不敢相信——大师于永正愿意收我为徒。紧接的近半个月对我而言,既漫长——因为等待,也短暂——因为憧憬。终于到了拜师的日子。拜师仪式放在上饶市委党校的大会堂里。来自全市小语界近千位老师见证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拜师过程中,虽有行礼、送花、赠礼品的环节,但最关键的是,这半天,我和眼前的大师于永正——我的师父要登台上课。我执教《乡下人家》,“傻”人痴胆,放下“包袱”。课后,师父进行了点评。总而言之,更多的是褒奖与鼓励。听着师父点评,无论是脸上,还是心里,都洋溢着自信与快乐。接着,师父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我听得入了神。特别是当师父范读课文时,我想起自己的母亲,泪珠不禁落在拜师证书上。注视着拜师证书上师父留下的字——艺成不骄,困难不馁;教育技艺,光大为任。深知师父寄予我的希望,也明白自己今后的路怎么走,在何方?

我和师父的故事

【徒弟简介】

汪智星,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主任,全国小语会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中心委员。荣获全国百姓“学习之星”、教育部规划课题研究标兵、全国小学写作教学名师、江西省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智库”专家、江西省首期“中小学名师培养计划”培养对象、江西省首批语文学科带头人、江西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南昌市“五一”劳动奖章、南昌市人民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南昌市“十佳”教师、南昌市“全省著名特级教师”重点培养对象。

从教二十三载,十余次获省级、国家级教学竞赛一等奖,其中,2008年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获一等奖;成功举办个人教育思想研讨会;百余篇教学论文在十余家核心刊物上发表;“汪智星名师工作室”先后被确定为南昌市首批优秀名师工作室、南昌市劳模创新工作室、江西省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八项;出版专著《过着语文的日子》《汪智星与你相约语文》和《汪智星与本真教育》;近三百次应邀到全国各地教学示范或宣讲。

恩师曾严厉地批评:“汪智星呀汪智星,一篇近五百字的课文,花了近三个月时间备课,居然课文背不出来。”恩师曾真心地夸赞我:“嗯,孺子可教也!如此解读教材、处理教材,才能把课教好。这是语文教学的规律!智星,努力!”

和恩师于永正之间的那些事儿

20076月,在上饶市教研室郑初春老师的大力推荐下,我拜在于永正老师的门下,荣幸地成为他的徒弟。光阴悄逝,至今已整整十年。回想十年教学路,在恩师一次次的关爱与指导下,我幸福地前行着。

拜师仪式在上饶市委党校的大会场里进行。那天,来自全市各县区近千余位教师见证了那一刻。那时的我,别说拜于永正为师,做他的徒弟,就是能和于老师合个影,都觉得万分荣幸。拜师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师父和我都要登台献课。那次,我执教《乡下人家》。头天晚上,我内心的紧张,甚至是害怕远远大于兴奋。我在宾馆的房间里一次又一次琢磨着教学设计里的每个环节的处理与设计。次日上午,于老师的课一次次赢得台下掌声雷动。我也完全沉浸其中。当主持人说,请于永正老师的弟子,来自婺源县紫阳第一小学的汪智星为大家执教《乡下人家》时,我上台的脚几乎是打着颤的。

课堂上,我许多次的余光里总看见于老师那微笑的眼神静静地注视着我。虽然上台的瞬间双脚在打抖,但一上课,我的内心还是能迅速恢复平静的,整个人完全融入教学中。课后,于老师评价着我的课,说我的课堂若再细细打磨一番,有着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味儿。真的,就是那样的一句真诚的评价,让我从此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有了无限自信。我,一个山区小县城的语文老师第一次得到师父于永正如此真诚的称赞,竟拿我的课跟王崧舟的课相媲美。后来,我知道,师父完全是在夸我,他深知“好徒弟是夸出来的”,我也明白自己的课其实只是一般而已。

当年的信息化不够发达,自那之后,我向师父请教问题只能通过固定电话。因此,差不多一年时间,我没有同师父面对面交流、请教过教学话题。直到2008年下半年,我一直在准备着一节课,准备代表江西省参加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活动。我有了得到师父面对面指导的一次机会。

在婺源和南昌的七八次试教后,我始终感到整个教材的解读与处理很难出新出彩。正当我最后一次在南昌试教时,师父的电话响起。原来师父被邀请到九江市上课,要我前去好面对面地指导我的课。那一刻,整个人就像掉在泥潭里的人抓住了根救命绳索一般。我迅速从南昌赶往九江,一到师父入住的酒店里,便把自己的教案拿给他看,心想,师父呀,快教我些能拿大奖的绝招吧。

这时,师父笑着说:“智星,准备上哪一课?”我快速答到:“季羡林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好呀。课文不长,你肯定读了很多遍吧。这样吧,你背给我听一听。”师父的话音刚落,我有点蒙。的确,这篇课文文字不多,全文四百余字。我也确确实实读了上百遍,但要我一字不落地背下来,还是有点困难的。我的言语有些支吾:“师父,背下来有点困难。”师父似乎看出了我的为难,对我说:“这样吧,你就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此时,我心里暗暗在想,师父呀师父,都这个时候了,你还让我背什么书,读什么书,快快把绝招传授给我吧!此时师父硬要我朗读给他听,我只能捧着书读着。当我把题目刚刚读完,素来满脸慈祥、微笑的师父喝住了我,严厉地对我说:“汪智星呀汪智星,你怎么读书的呀?‘是’字翘舌音,不是平舌音,‘让’字是翘舌音,不是边音。一个课题你就读错两个字,还说课文读了上百遍,这怎么行?”听了师父的严厉批评,我的内心既难受又焦急。片刻,我似乎对上好这节课没有了丝毫的自信与希望。

师父可能看出了我的心思,还是安慰着:“智星,不急,有师父在。”接下来,师父竟然带着我一句一句地练读课文,就像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带着小朋友练读课文一样。有的句子读得不理想,就反复地练读着,不厌其烦。整整一个下午,我在师父的带读下,把课文反反复复地练读着。

华灯初上,师父对我说:“智星,跟我一起蹭饭去。”此时的我,哪还有吃饭的心思呀?我悻悻在跟着师父来到餐厅。刚见餐厅,我便见到了两个熟悉老者的身影,一位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另一位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我在许多杂志上读过他们的文章,还知道他们和我的师父,还有天津的靳家彦,四位特级教师被称为全国小语界的“四大天王”。那一刻,我的内心有些小激动。没想到在这里,见到了这些蜚声全国的大师级人物。这时,师父对着贾老师说:“你们看看我的这弟子,他叫汪智星。一篇课文,文章字数不到五百字,备了两个多月的课,还背不出来。”这一刻,我内心刚刚升起了小激动彻底被摧毁,师父话真的让我颜面扫地、无地自容。心想,这次脸可丢大了。这些,师父您知道就行,还要在他们二老面前如此说我。我低着头,在地上找裂缝——我恨自己太不争气,也有点生师父的气——怎么一点面子都没给。紧接着,师父又对我说:“智星,你知道吗?当年贾老师的弟子参加全国大赛时,抽到了《开国大典》。他的弟子也是焦头烂额,匆匆找到师父贾老师,像你一样要绝招。你知道贾老师说了什么吗?贾老师对自己的弟子说,回去把《开国大典》背出来再来找我。就这样,他的弟子就按贾老师的要求离开了。听说,后来,他的弟子竟没有来找贾老师,最终赛课拿了全国一等奖。”听师父这一番话,我终于有勇气把头抬起来,望着眼前的这三位“泰斗”级人物。只见支老师和贾老师都是笑眯眯的。这时,我似乎明白了什么,但又说不出来。

回到房间,师父对我说:“智星,课文练读了整整一个下午,相信你对课文能够有着更好的把握。我问问你,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篇课文,你会选择哪个字?”因为有了整整一个下午的反复读书,我脱口而出,是一个“奇”字。师父笑了,竖着大拇指夸着:“孺子可教也!”师父此时的夸赞太及时,让我瞬间走出了“底谷”,瞬间找回了自信,瞬间看到了希望的阳光。师父接着说:“你按顺序看看课文,你觉得课文先写了哪里的奇?”我的眼光停在了文中这样的一段文字上。“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几乎没有细想,肯定地回答着:“家里奇!”“不愧是智多星!你继续往下看,看到了哪里奇?”当读到“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这样的文字,我不假思索地说:“街上奇!”师父再追问:“还能看到哪里的奇?”接下来,无论自己怎么冥思苦想、抓耳挠腮,也发现不了。师父把手指向了书中的句子“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口上都开满了鲜花。”,并问:“这‘又是’知道前后相隔了多少年?”“四五十年。”我回答到。“是呀!四五十年,整整半个世纪,半个世纪前,德国人养花是这样的,半个世纪后,德国人养花还是这样的。德国是一个优秀的民族,相信他们这种养花的风俗会永远这样。”师父的巧妙点拔,我旋即明白从这里读出了“永远奇”。

师父没有教我什么绝招,而是巧妙地教会我如何读懂文本。就这样,整篇文章的教学主线显得分外清晰,从“家里奇”,到“街上奇”,再到“永远奇”。师父告诉我,什么教学方法,什么教学策略,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你要学会准确地解读教材,学会巧妙地处理教材。在师父的正确引导和指点下,我的课在全国大赛中赢得好评。之后,以师父指导我如何解读和处理教材的经过写了一篇题为《师傅教我解读教材》的经验文章刊发在《小学语文》杂志上。

后来,我也常常受邀各地讲学,跟师父同台献课。课后,我总能得到师父的一次次引导与指点。我的课堂教学在师父的长期影响和指导下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即智慧、本真、清简。2012年元月,南昌市东湖区教科体局为我筹划并举办特级教师汪智星“智慧、本真、清简”教育思想研讨会。研讨会上,为了推出我的系列教学成果,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教育专著《过着语文的日子》。师父在为我写的序——《汪智星,智慧之星》里是这样写的:

汪智星是智慧之星。愿智星这样一位爱读、爱写、爱思考、能吃苦、有毅力的青年教师能在语文之路上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如果我们的语文老师都能像智星一样,边读、边写、边做、边总结,那该多好哇!

我寄希望于年轻的一代。愿祖国小语教坛群星璀璨,智星耀眼!

师父对我的评价之高,令我有些汗颜。便我知道他对我的评价是真诚的,我也时刻以他的评价为方向,继续不懈前行地教育的幸福路上。

20155月,我应邀在浙江大学“千课万人”海峡两岸作文教学研讨会上进行教学观摩。中午,听师弟何捷谈及师父患了重病,在天津住院治疗。闻此噩耗,我迅速回到房间给师父拨通电话。从电话里得知师父患了白血病。然而,跟师父的整个通话中,师父还是那样的幽默、乐观、自信,只是声音比往日要低了许多。后来,我偶尔在杂志上看到师父写的一些不长,却字字如玑珠的好文章。听师母说,师父在每写一篇这样的不长文章的过程中,中间都要停下来休息好几次。前不久,我在老家婺源给全县的中小学名师讲课时,就谈到了师父。我谈到了自己对师父的评价是“多么可爱的老头儿!多么敬业的老头儿!多么幽默的老头儿!多么顽强的老头儿!”这样的评价难道有丝毫的夸大其词吗?

白血病可怕吗?可是面对我的师父,小小“白血病”根本不值一提!师父出院了,一切检查的指数都恢复到了正常值。他又带领着全国各地几十位于门弟子扛起了“儿童的语文”的大旗。在于门弟子的微信群里,我们常常读着师父的好文章,好观点,好主张,好见解;常常聆听着师父的教诲、提醒、鼓励与鞭策。师父留下的字字句句、点点滴滴犹如甜润的春风轻拂着每一位弟子的心田。

如今,已是七十七岁高龄的师父,常常在微信里晒晒家乡的一景一物,常常晒晒自己可爱的模样,也常常晒晒他和师母的恩爱合影。面对师母,师父常常幽默地自嘲道:“哈哈,在她面前,我可不敢造次。她那才叫身轻如燕呢。”

最近,我又在温读师父的文章《做“甘草”》。文尾是这样描述的:

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

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

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

有智慧的表现之一,就是践行伟大的中庸之道。处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要思而后行,做到“不过”,也“无不及”,让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和谐地发展。

带着思考教书,才能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避免误入歧途,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智慧是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思考中感悟并积淀的。

师父的语言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能时刻发现自己身上的污点,进而不断地修膳自己,完美自己。

师父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前不久,他给我寄来了一幅书法作品,是一个大大的行书“龙”字,因为我属龙。字的下方有两行小字: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这是唐代窦痒《醉中赠符载》诗中的句子,字面意思是说人们不要小看小小的一池水,即使水浅处也可能有游龙藏身。其背后意思告诉我,人的目光要放长远,劝人莫要张狂而轻视任何人和事物,谨小慎微。师父赠送的何止是一幅“字”,他时刻告诫着我如何为人,如何处事。

和恩师于永正在一起的日子里,永远是自己最富有的时候。

薪火传承

亲其师,信其道。每每读着恩师的文字,都会多琢磨几遍,慢慢地,师父的许多优秀的教学思想、理念、策略,被我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内化。学以致用,不正是师父希望的吗?

与“玩”共舞 “玩”出作文教学的“名堂”

一、游戏体验:习作教学从“无意”走向“有意”

偶然间,单元习作要求学生写一件最令自己难忘的事。学生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怎么也找寻不到哪一件事最令自己难忘。我在一旁也是有力使不上。就在学生趴在桌上半天写不出一个字时,我的眼光被操场上上体育课的学生吸引住了。瞬间,我猛拍脑门。何不带学生在操场上疯玩一回,再回来把刚才玩的过程写下来,不就成了。片刻,我设计了如何带学生一起玩的方案。于是,我让学生立即停下手中的笔,郑重地说:“今天不写习作了。老师带你们去操场上玩。”

“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木头人,不许动’的游戏。要求很简单。老师一声‘木头人,不许动’令下,同学们必须做出自己认为最能引人发笑的怪模样。记住,一定不能动。谁动了,谁就输。输了就得回教室完成刚才的习作。”随着我的一声令下,同学们全进入状态。就在他们各自以自己最古怪的模样站立后,我悄悄溜回了教室偷偷地注视着他们。这期间,有许多其他班的学生围过来观看,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也有一些老师站在他们前面看了好久后,再离去;更有意思的是,校长站在很远处朝他们喊:“你们是哪个班的?怎么没有老师呀?”可无论校长怎样的言辞严厉,学生们硬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当校长走近看了看,可能猜到是什么回事就笑着返回了。大概十五分钟之后,有几个学生实在忍不住了,由于动了一下身子便回到了教室里。直到近三十分钟,我让返回教室的学生去催留在操场上的少数几个学生回来,他们还不信,以为其中有诈。

事后,我没有让学生写作文。直到周末放假前,我布置了一篇习作——写一件最令我难忘的事。次周收来的周记本上,每个人都真真切切地记述着那天发生的事。我从来没有看过学生的习作写得那样细致,那样真切,那样有趣。学生有什么样的体验,就有什么样的习作。体验越真切,越独特,越有趣,越精彩,习作就越真切,越独特,越有趣,越精彩。二十多年过去了,有几篇习作的题目我永远忘不了。《没有写作的习作课》《不把校长当回事》《老师骗了我们》《这样的课我忘不了》等。我想,这样有意思的玩,这样有意思的习作,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二、玩中练写:习作指导教学“随心所欲”

从此,当其他语文老师总为自己的学生面对习作无话可写时,我总是让我的学生有写不完的事,有写不完的活动。之后,我与自己所教的每一批学生总能在快乐的玩耍与习作中成长着。学生的习作水平与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

不知什么时候,我突然发现这样的习作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它能很好地解决学生进行活动、游戏、事件后的习作训练,但状物、写人等之类习作还是难以得到训练与提高。一时间,我还真陷入焦灼状态。一次,我在《小学教学》2008年第1期杂志上读到了恩师于永正写的一篇文章《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文中这样写道:“我从未感到作文无事可记,无人可写。原因简单得很,就是因为我有素材意识。我留心周围的一切,能随时随地为自己,为学生捕捉到可写的东西。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来自对生活的热爱,来自学习,来自我的动笔习惯。”于老师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如醍醐灌顶,让我拨云见日,瞬间豁然开朗。原来,师傅所讲述的观点就是解决我所遇到的困惑的“金钥匙”。

先说说《碧根果》这节习作指导课的创意由来。

就在我读了师傅于永正生先的那篇《语文老师要有素材意识》后,我的眼里只要看见什新鲜的玩意儿,就得思考一番,这个“东东”能不能用来指导我的学生进行习作,能不能成为我的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素材。

没过一些日子,我去学校的财务室交钱,见会计桌上有袋坚果。正当我欲离开时,会计热情地要我尝尝。我婉言拒之,可她一再说:“这可是外国进口的呢!”“究竟是什么呀?”我疑惑地问。“碧根果!”好陌生的名称,好奇之余,我拿了两个便离开了。

途中,我旋即剥开一个,尝了尝。“呸呸呸”我连吐都来不及,又苦又涩。心想:什么玩意?简直就是花钱买“苦”吃!不过,就是仅剩的一枚碧根果,竟让我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了欢乐。课上,学生们成功地完成了以《碧根果》为题的习作,真是大快人心!这一切,正应了于老师那番话:“素材意识来自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责任。有了这种责任感,就留神了,心就细了,心眼儿也就多了,目光也就敏锐了。”

之后,我推出的系列精典习作指导课例《果冻课堂》《健美》《画老师》《“康熙”神剪》《酒盒里的秘密》《图片大揭秘》《“变味”水》等。一节节习作指导教学的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不陶醉其中,没有一个孩子不是享受“玩”习作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看他们频频举手,开心地说,真心地笑,畅快地写。我想这样的作文课,已成了他们玩的天地,成了他们一吐为快的空间,成了他们提升习作水平的舞台。一次又一次的“玩”中,学生敢想了,能说了,会写了。他们喜欢上作文了,他们开始会“玩”了。

为了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素材意识,我是逢物必思,遇人必想,见到东西都得先琢磨一番。琢磨中,我总想把眼前见到的事物跟学生的习作训练连到一起来。

无意间,我在《育人导报》上读到了这样一件趣事。讲述的是父亲教儿子画画的趣事。

一天,儿子要画人物的头像。我教他先将“0”放大画出一个圆圈(脸部);然后,在圆圈顶部画出三个“1”(头发);在圆圈两侧各画一个“3”(耳朵);在圈内上部三分之一处画两个卧着的“1”(眉毛);眉毛下面画两个“0”,“0”内各画一个“1”(眼);圈中部画一个倒“7”(鼻);鼻下画两个卧着的“3”,再在两个“3”之间画一个卧着的“1”(嘴)。一幅简笔人头像便完成了。

就是这则有趣的故事,竟让我把它与习作指导训练连在一起了。不久后的全市创新作文教学交流会上,我便设计出《1 0 3 7》习作指导课,确定了教学目标:1.围绕“1”“0”展开大胆想象,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创造性地练习说话。2.针对“1037”四个数字,引导学生组图编故事,培养学生组图编故事,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引导学生悟理。

下面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组图和根椐组图编的故事。

(图略)

好心的小老虎

在我们渴望去的大森林中,生活着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它长着小巧玲珑的脑袋,可惜他家穷得连一根蜡烛都没有,但他有一个知心的好朋友——小老虎。小老虎家也不怎么富有,但比小兔家要稍微好一些,于是小老虎送给了小白兔一根金色的蜡烛。烛光不仅照亮了小兔的家,还照亮了一个幼小的心灵。

因为教师有了强烈的素材意识,连简单的数字里都有指导学生进行习作教学的文章可做,那图形呢,笔画呢,字母呢等。于是,我不断地琢磨着一切。在简单的,看似普通的文字、图形、字母等中寻思着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的素材。

一次,在让学生完成语文复习卷时,卷里的一道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照样子,大胆想象,请写句子。

例:C像天空中的一弯新月。     F像 ……

这样的一道题,我把它与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巧妙地连到了一起。在全国第四届小学作文教学论坛上,我展示了《字母组图》习作指导教学课例。

整个习作指导中,我分为两个板块:

第一个板块的要求:

1.选择25个字母,进行创意组图。

2.同一个字母在图中可以重复出现,字母在图中可大可小,可正可倒,可顺可反。

3.用一两句话说出图的内容。

看看学生的创意组图及图的内容。

(图略)

创意:我用许多Y组成了猪圈,用MWQE组成了三只小猪。

内容:一天,三只小猪在猪圈里呆腻了。他们正策划着如何逃跑。

继续欣赏学生的组图及根据组图写出的故事。

(图略)

退一步海阔天空

A国准备发射导弹到B国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A国的牧民越境放牧,被B国人押入大牢。A国想讨一个说法,让B国释放牧民。B国拒绝了,A国一怒之下,准备用最新研制的导弹轰击B国。

B国非常害怕,准备释放A国牧民。可A国牧民正准备出狱时,导弹已经炸死许多B国市民。战争一触即发。A国进攻B国,B国也攻打A国。两军在B国的C市展开大战。A国因为有导弹的帮助,首战告捷。

B国不甘示弱,也派出飞机轰炸A国。A国的城市也惨不忍睹。

两军正准备再次战斗时,被囚禁的牧民来到了B国总统府,向B国总统道歉。总统幡然醒悟,提出求和,A国总统也恍然大悟,退一步海阔天空!

两国又成了好朋友。从此再也没发生过战争,两国人民也友好往来。

有了前面许许多多的思考及一节节精彩的习作指导教学课例,我把这一系列利用一些简单的图形或符号,让学生开启自己的大脑思维,尽情想象,构思并动手创意组图,然后引导学生以“组图”为素材,大胆想象和联想,写出与图相关的故事,或图背后的故事,或由图想到的真实事情,称之为“情景体验”式智能组图习作。

在一次次实践中,总结并提出了“情景体验”式智能组图习作指导需注意的六个方面:1.智能组图习作指导中“组图”环节一定要区别于美术课上的绘画;2.创意组图时,要求要宽,要给足学生的想象空间,教师不“苛刻”;3.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大胆想象,进行创意组图;4.学生只有变得乐写、想写,才能最终实现会写、善写;5.可创作单幅图,亦可创作多幅图;6.可以写与图相关的故事,可以写图背后的故事,也可以写由图想到的事情。

三、方法渗透:习作教学实现质的“蜕变”

就在我的诸多习作指导课例不断推出时,就在我的一个个课例在全国各地展示时,就在我一个个课例先后被各语文杂志刊发时,杂志社编辑的一个电话像盆冷水瞬间浇灭了我一时火热的气焰。“汪老师,你的习作课例中点子好,但读了几个习作指导课例之后,发现习作指导的课堂环节大同小异。如果这一点不能突破,你的习作指导课例编辑部不能再发了。”接完这个电话,觉得特别沉重。其实这种结果我在整理习作教学课例时,就曾若隐若现地感觉到,只是当时说不出个所以然,只是自己内心还抱着丝丝的侥幸。这种僵局如何突破,我没能像过去为素材问题那样,无意中看到了师傅的文章而瞬间迎刃而解,拨云见日。分析自己的习作指导课例,不难发现,模式的确差不多,一般分为“趣味交流+活动呈现+现场练写+指导修改”四个基本环节。

好久的思考与实践后,我发现,这样的习作指导模式并没有什么地方不科学,只是每次习作指导时,要求学生实现某一种写作方法或技巧的训练不明确,更难以落实。导致在习作指导、练写、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无视学生的起点,训练没法达到预定目标,每次习作训练之后,看不到学生的生长点。在这之前,每次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训练、修改似乎都是从原点开始。除了习作内容在变化外,写作要点、技能、技巧等方面,学生没有能够得到有效地训练与提升。

之所以找到这样的症结,源于我与特级教师王玲湘老师的一次交流。之前,我一直以为,指导学生进行习作,尤其是小学生,只要重在激发学生习作欲望和兴趣,只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就行。正是因为对小学生进行习作指导的目标不明确,才造成了今天陷入僵局,进入习作指导“死胡同”的状态。王老师的点拨让我明白,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游戏,借助生活中的平常事物,简单图形等作为最基本的素材来指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能激发学生对习作训练的欲望,能培养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没有畏惧感,甚至能解决学生常遇到没有内容可写的尴尬。但在学生习作训练经历初始阶段后,这些都渐渐解决的情况下,要思考的更应是习作的方法、策略、技巧、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当然,不能像过去的教师指导学生习作一样,只告诉学生要做到主次分明,要做到详略得当,要做到前后照应,要做到表达真实,要做到抓细节描写,要做到布局谋篇有新意,要做到文从字顺,然而,到底怎样做到这些,怎样在习作指导中有意识地巧妙地落实这些写作方法、策略,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内容,教师从来没有去思考。而这后者,虽然没有在习作指导课上反复地直接告之学生要做到这些,但我却很少提及这些,此前,我关注的更多的是学生习作的兴趣,写作的欲望,写作的内容等问题。

有了与王老师的深入交流,我找到了自己之前习作指导中长期存在着的问题。只不过是由于自己长期在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欲望、写作内容等方面作了大量的文章,却把后者指导学生习作训练的“根本”淡忘了。

要在过去习作指导教学成功的基础上取得更大的成果,必须在今后的习作指导教学课例研发方面,针对“习作方法、策略,习作技巧、技能”等方面进行深入地实践、、探索、总结、提升。

2011年,全省小学语文“走过十年”课程改革成果展示会即将拉开帷幕。省教研室要求我进行一节习作指导教学的课例展示。机会来临,这次展示正是我从习作指导困境中跳出来,第一次面向全省教师展示。如果我在新的习作指导理念下设计出来的课能得到全省教学专家、优秀教师的称赞,不正说明自己在习作指导教学中实现了新突破。

习作指导课的创意源于天天看到当下学生苦不堪言的学业。于是,我以“玩”这样的话题来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训练,让学生在习作中抒写自己对玩的认识。整节习作指导课大致分为五个流程:

一、聊“玩”入课,初知“玩”的内涵;二、“情景”呈现,激起“玩”的向往;三、现场游戏,体验“玩”的快乐;四、真实习作,书写“玩”的情趣;五、示范修改,赞赏“玩”的精彩。

在“真实习作,书写‘玩’的情趣”的流程中,出示习作要求:

1.可以在写之前拟好题目,也可以等写完后再给自己的文章拟题目;2.抓住游戏过程中自己觉得最难忘的两三个场面来写,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游戏的趣味;3.尝试在文章里谈谈自己对“玩”的认识。

“习作要求”中“写出真情实感,写出游戏的趣味”这一写作要点始终是我整节习作指导过程中紧紧扣住不放的东西。整个习作指导课例在最初的构思与设计时,也是紧紧扣住这一要点来进行构思与设计的。

整个习作指导课中,我不仅做到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欲望,让学生实现了有内容可写,还让学生在这样的一次习作中,明白如果仅仅是把这个游戏过程写下来是远远不够的。假如那样,这样的一节习作指导课在三年级时指导和在六年级时指导就没什么区别。反之,定位于“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趣味”这就是高段习作指导中必须落实的,若按这样的定位来指导中段学生,要求就高了。

回想自己昔日对“玩”课的懵懂感知,到后来一次次对“玩”课的亲身实践,再到今天对“玩”课理念的进一步领悟,我已经爱上了“玩”课。因为在“玩”课中,我与学生的身心一同愉悦。对学生而言,“玩”课是愉悦的,是在快乐中收获成功;对教师而言,“玩”课更是一种追求与责任。我愿将“玩”课进行到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