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学生学习状态
1)主动走到讲台上的学生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在孩子们轮番走到台前的时候,老师一直静静地关注着、思考着,她没有要求学生走到讲台前讲解,也没有打断孩子们对问题的轮番讲解,只是在有的同学讲解或思考出现短暂障碍时,才说上一两句话。
从课堂状态看,教师好像是被“边缘化”了,但正是这种“边缘化”,使得学生脱颖而出了,学生可以从各自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出发,大胆地陈述自己的见解,坦诚地说出自己解题时犯的错误。
2)主动发问和被动应答
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在20世纪60年代发明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观察量表,在量表中罗列了十个师生互动项目,其中教师支配的行为有7项:
讲述、提问、发出指令、情感支持、批评、表扬、利用学生回答形成后续教学行为;
学生支配的行为有2项:应答、主动发问;师生共享的行为有1项:沉默。
应答中,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发问中,问题的提出者是学生。前者是以教师主动为表征的,后者是以以学生主动为表征的。应答中,问题多来自于教材或教参的预设;
发问中,问题多来自于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前者表现的是知识掌握的要求,后者表现的是学生自身的智慧和学识。应答中,问题常有预定的答案,答案是给定了的;
发问中,问题的答案是未定的,有时甚至是无解的问题。前者教师胸有成竹,后者教师难以测度掌控。
3)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机会的不均衡
我们常常讨论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均衡发展这样的问题,其实,课堂上的不均衡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分析。这样的不均衡是隐性的,对学生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4)高高举手的孩子获准回答问题的几率高
这是关注整体不够的具体表现。
5)课堂上的沉默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给与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学习习惯处在静听的状态,习惯于接受既定的答案。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碍于面子,担心自己回答不出来引发其他同学嘲笑。
学生不回答问题,可能是由于教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
6)课堂上的异口同声
说明可能大部分同学真正会了,但也有可能其中仍然有“南郭先生”,这不能不引起教者的注意。
7)廉价的掌声
心理学家詹姆斯曾说过,一个人在没有激励的情况下学习,只能发挥自身20%—30%的才能,而在有激励的环境下学习,最多可发挥自身70%—80%的才能。
真诚发出“你真棒”赞美言论,真心地为同学的回答喝彩,真实地呈现出对同学回答问题的赞赏,我们都由衷地欢迎,学生也会感受到这种表扬所具有的神奇的力量。
虚假的掌声,廉价的喝彩,令人摸不着头脑的微笑,只能渐渐降低表扬的力量。当赞美没有魅力,表扬没有激励作用的时候,课堂上留下的就是没有内容的掌声,没有意义的欢呼声,没有任何内涵的笑声了!
8)无精打采的“老师好”
要么是这类教师的课程学生不喜欢,或这类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问题,让学生在开课伊始就无精打采,如此等等,提醒我们作为教者一定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9)与听课老师“互动”
课堂应尽量保持其常态,听课者不应成为课堂中的“动态生成”要素,要让学生在常态课堂体现常态行为。
如果课堂失去了以往的状态,那么,也就意味着无论是教师的行为还是学生的行为,都失去了惯常的表现,这样的课堂行为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评判的意义。
按常态方式,处理常态课堂,对其他老师才具有示范意义。
10)闭不上眼睛的学生
老师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遍课文。”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老师声情并茂地读起了舒婷的《致橡树》。
学生有的眯着眼,有的一会把眼闭上,一会睁开;有的把双手蒙在眼上;有的干脆将书盖在自己脸上。
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到什么呢?一是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很难闭上眼睛去聆听教师的朗读。二是教师为什么没有让学生去朗读,而是由自己越俎代庖呢?三是师生在诗文的理解和解读上并没有实现同步共进。
这样的场景背后,隐含的是教师对个人行为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学生行为关注程度不够。教学中仍把自己当作重心和中心,没有真正实现教学重心下移,没有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将学生的感受、体验当作自己教学设计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