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3)

(2022-04-15 17:25:19)
标签:

教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教师的语言行为

1)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完整

一个人思考问题时常会有其局限性,这是与其成长背景、已有经验、思维水平、认知特点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课堂教学的50个细节(3)

在对问题的分析中,这种局限性反映出的是他思维的真实状态、认识的起始水平。

如果教师能够引导他分析自身认识的局限、思维的障碍,进而得出正确的答案,学生藉此就有可能获得一定的进步,就会在深化认识中提升自己的解题水平,在多向思维中超越自己的现有状态。

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的驻足停留,对学生问题回答不准确原因的即时判断与分析,不仅会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而且也会为后续教学提供支撑。

2)这个问题回答得对不对

对不对,对;好不好,好。

这样的互动有了互动的形式,问答连贯,相互激发,话语碰撞,但互动的实质性内容不多,含有的智慧性成分有限。

这样的互动有一定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氛围的营造与烘托上,但效果恐怕不够明显、突出,可以说是一种低效的互动。

3)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激励学生面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案,不固守答案,在思维的发散中产生创新火花。创新教育也好,教育创新也罢,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在多样性中滋生创新,在差异中孕育创意,在个别中培植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既给了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也使得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对该问题的认识。

无论是寻找多种答案,还是对既有答案进行评论,都是促使学生围绕问题谈出自己的观点,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现有问题之间架设起桥梁,从而将自己的认知结构激活。

创新是在一点一滴中培养起来的,教师这样的问话就此意义上讲,有着激发创新的要素在里面。

4)这个问题同学们听懂了吗

课堂上,不一定让学生“听懂”,而是应该经由学生之间的相互智慧碰撞、经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探索“弄懂”,不一定由教师发出是否听懂的质询,从学生的面部表情、实际活动状态、思维深刻程度等也可以给出相应判断。

这一定是另一种更好的选择。

5)谁来回答一下这位同学的问题

将解决问题的权力让渡给其他同学,充分利用来自于学生自身的资源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反应出的是将自己的姿态放低,将学生的潜在资源转化为教学的实际资源,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共同成长。

学会合作,是当今我们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加强团队建设,是当今我们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本导向。

在课堂上,给学生合作与分享留有较大空间,不仅解决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且也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帮助他人的意识,与人相处的技能与技巧。

6)把这个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好吗

要认识到学生回答问题的重要性,要调节好不同学生的参与状态和比例,用自己协调者的角色统筹安排好课堂中不同学生的应答。

课堂公平是所有教育公平中最细微的,可能也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部分(至少进同一所学校后是如此)。

公平调节的杠杆在教师,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多了,就需要适当减少;有些学生应答机会少了,就需要积极鼓励,促使其大胆对问题作出回答,不断增加其应答的体验和获得认可的机会,逐渐使其由课堂“边缘人”的状态中摆脱出来。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权力”杠杆调节“冷热不均”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从这个意义上,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今天,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师需要赋予学生哪些先前没有的相对缺失的权利。

7)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现在回答不上来

第一,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见得都由教师来回答,学生也可以成为问题的解答者甚至是评判者。

第二,面对学生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越来越难以胜任回答的职责,需要考虑其他方式来应对这种情况。

第三,如果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以这种方式来处理,久而久之,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身的教学权威形象,甚至有可能造成学生在课堂上争相提问并比试看谁难得住教师的现象。

所以,需要探寻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需要分析学生问题提出的背景、立场、角度、缘由,并将其作为后续教学资源加以有效利用。

8)你在想什么呢

一味的指责,能换来学生注意力的真正转移吗?讽刺挖苦能使得学生焕发学习的动机吗?

9)连某某都已经举手了

这种心理感受不会让他有成就感,反而在与其他同学的对比和参照中体会到更多的挫败感。

教师的这句漫不经心的话,可能使其回答问题的勇气受到挫折,使其刚刚产生的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大幅度降低,使其进一步沉溺在自己的世界,进而停留在教师以为的他不优秀的行列。

这句话中,教师的认识和看法会有意无意影响其他同学对这位同学的认识和看法。教师的言行,关乎学生的成长。课堂上的言行,更是起着引导性的作用。教师不可不慎啊。

10)同学们课上不许(不要、不能)

变“不许”为温文尔雅的提示,变“不要”为体贴入微的导引,变“不能”为循循善诱的教诲,在今天尤为重要。

11)教参上也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句非常苍白的、毫无智慧也不讲道理的话,显示出来的不是教师的权威,而是教师的无能。

12)谁来总结(评价)一下刚才各位同学的观点

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呢?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自主表达和发表意见的机会,对问题作出批判性分析。

教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发表意见、质疑问难,是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外部世界,运用自己的视野去分析所面临的各种复杂场景,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有一定的帮助。

教师让同学对其他人的观点作出评析,更是促使这些同学用分析、甄别、判断、评论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的认识,通过更为复杂的智慧活动学会批判地认识外部世界,进而形成“人云亦云不云,老生常谈不谈”的创新品质。

由学生来完成这些教学行为的时候,我们就是在把学生身上所具有的教学资源从潜在的状态上升到显性状态,从个体状态上升到群体共有的状态,从散乱状态上升到整合状态。

13)同学们紧张吗

情绪紧张的是教师。缓解紧张情绪的方法很多,通过询问学生是否紧张将紧张情绪加以转移,是其中一种。

此外,老师在上公开课时,还可以通过其他多种方法缓解紧张心理,如深呼吸、在讲课时注意多用手势辅助言语、讲课前在头脑中呈现美丽的自然风景、做好充分准备等。

方式方法有很多,不见得只有询问学生是否紧张一种方式。如果学生真紧张的话,也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稍加休息,或回忆最近的一次愉悦的活动经历等来缓解。

14)杨老师对某位同学问题回答的复述

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这位同学的一种难得的正面评价;对这种复述,我把它理解为对其他同学的一种带有艺术性的负面评价。

这种复述所具有的评价含义是潜在的,是用一种隐蔽的方式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进行批判。在不露痕迹之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或批评,在无声无息之间让学生体味到老师倡导的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