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2-03-27 09:20:43)
标签:

教育

历史

课堂

教学

分类: 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探究学习,是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联系课堂学习内容,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形式,围绕有针对性的学习问题,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在历史唯物主义观念指导下,促进学生增强问题意识,培养探究兴趣,学会正确地收集、分析和处理历史材料,解决学习问题,形成对历史知识的深刻认识,逐步发展思维品质的多样性学习历史课程的过程。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教师要处理好师生平等与课堂教学民主间的关系

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相互尊重、沟通与理解三个方面。尊重针对的是人格尊严,强调的是教师的师德修养水平。理解是指教师思考和认识的出发点,强调的是对学生学习困难、学习需要的理解。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务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困。沟通强调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有效帮助,解决学生困难与需要的行动。课堂教学民主应保证学生广泛、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要科学合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式,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如:《夏商周政治制度》教学片断。生:(举手中断教师讲课,要求发言)老师,我认为对春秋战国时政治形势的叙述:“春秋战国时期,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争战,周天子都管不着”是不准确的或是错误的。我认为不应该说周天子“管不着”,虽然当时王权衰弱,诸侯争霸,但周天子仍然是名义上诸侯的共主,只是周天子没有力量管了,不能说“管不着”。师:那应该怎么说呀?生:我认为应该是想管管不了,才最准确。经过学生热烈的讨论后,大多数学生认为,“想管管不了”是正确的。学生中断教师的讲授,提出自己的问题,在高中课程教学实验中并不罕见。它说明师生间平等的关系和民主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开放思想,敢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二、把握探究式学习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条件开展探究式学习

作为教师,要认真把握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在教学设计、活动安排、素材的选择与提供等方面为学生创设条件便于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探究式学习的特点,首先,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老师则作为学生的指导者,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主观能动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思考,从而获得多方面的锻炼,从各个角度和途径学习到知识。其次,探究式课堂教学一改过去那种只重结果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学中应支持学生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探究问题,允许有不同的结果出现,鼓励学生另辟蹊径,标新立异。对历史史实的评价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多方面、多角度地进行评论,鼓励学生打破常规的看法,立体地看待历史史实。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再次,师生要及时、即事的交流互动,互相探讨,互相倾听。互相交流对历史上某一件事的看法,协同合作解决问题。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信息、分享大家的研究成果。

三、适时点拨,将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

对于一些较为深刻的问题教师必须注意点拨,启发诱导,必须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把解疑的“钥匙”交给学生,重视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的训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此时学生也不是被动的,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单纯定格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上,而应该提倡学生质疑,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学生能够回答已提出的问题仅仅说明这个学生是“合格”而已,而能够质疑,善于发现问题,这个学生才算得上是“优秀”,才算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学生。美国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学生来看,“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因此,我们必须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但这里值得指出的一点是“敢于质疑、创新并非鼓励否定一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和调控学生的质疑,反对学生胡乱质疑、毫无根据地质疑。

四、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学生在自学探究中一般问题可以在边学边探究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开始给学生35分钟时间,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疑点,要求学生不重复、不提与主题无关的问题。而对学生的疑问,教师不必过早解释,只要综合大家的提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即可。合作探究的方式有三种。一是生生合作,即同桌学生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小组四人或六人,即前排学生转身即可,这样,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三是班级集体探究。即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切不可搞成问答或对话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答辩、争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和导拨,要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合作探究,让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的品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