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标签:
教育数学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李小芳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这里所说的“有价值的数学”、“必需的数学”就构成了新的数学双基。这里的双基是指基于使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与能力”;“有价值的数学”是指作为教育内容的数学应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能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的“过程和方法”,并有益于启迪思维、建立数学教育的整体观,即在课堂教学中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方法和理性精神作为一个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整体,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数学思维,掌握数学方法,培养理性精神。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谈谈数学课堂教学尊重教学规律的几点具体做法,以和同行商讨。
一、创设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加强数学“双基”教学
1、发现问题,自主探究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刚从小学升到中学,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这一时期是培养教学兴趣,体验数学活动过程,发展数学思想的重要时期。探究式数学顺应了新时期对数学的要求以及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特殊性。让学生在“做数学”和“用数学”的过程中,亲自感受和经历“发现”数学,并学习数学的过程。教学中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如笔者在教《合并同类项》这一课时,设计了如下两个步骤:(1)出示一幅图片,图片上有香蕉、苹果、圆规、钢笔、猫、狗等,让学生分类,并说明理由。(2)幻灯片显示八张卡片,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8n,—7a2b,3,2a2b,6xy,—3xy,—5,问学生如何将它们分类?以一个起点很低的生活中的分类问题,让所有的人学必需的数学,参与度高;紧接着把问题开放,营造探索气氛,培养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能力;最后由学生自然得出概念。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概念的形成。
2、合作互动,解决问题
利用图形面积问题,让学生体会合并同类项的含义以及合并前后系数的变化。
利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活动进行的数学学习,使学生学到的不仅是知识,重要的是培养了能力,提高了素质。
3、应用拓展,发展能力
生活中需要算一算的事到处都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数学应用得好,算计得好,观察问题就会心中有数,处理问题就会花费少,收益大。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最大限度地达到学数学、用数学,发展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坚韧顽强、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合作交流等优良品质是未来社会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
二、采用“中西结合”教法,将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整合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应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重点、难点,讲清基本原理,将学生难理解、难掌握、易出错的问题解决于课堂教学之中,并通过必要的练习,加强解题指导,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为了理解与消化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如有理数的运算法则、单项式的乘除运算等,我们没有必要花过多的时间去探究法则,而应该合理利用“10分钟练习”让他们熟练运算技能。
“周练习”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它是指本周或最近学习内容占60%,综合提高包括复习巩固过去学习的内容占40%的一种学习方法。要求学生独立按时在课内完成,教师在课堂里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长期“周练习”的训练,能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系统性、阶梯性比较明显,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和水平的目的。
三、激发兴趣、促进迁移,努力提高数学应用水平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的迁移,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数学迁移可做如下分类:数学知识、技能的迁移,数学思维方法的迁移和数学学习态度的迁移。一方面,教学在促使迁移产生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有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迁移所必须的经验,而真正有效的数学教学必须以迁移规律为指导,以迁移为目标,着力于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迁移具有明显的反作用促进力,它表现在: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习迁移,加强能力培养,是必要的、可行的。
1、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正迁移
调查表明,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程度与学习数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和爱好,愿意从事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因而促进了学习的成功;反之,对数学不感兴趣的学生视其为负担,得过且过,学习上不但没多大起色,反而越来越糟。因此,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讲课生动有趣,在讲解时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学生对数学就有兴趣,就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正迁移。
2、提高知识的概括水平,增进迁移效果
学习迁移的效果受知识经验概括水平的制约,这是实现迁移的又一基本规律。在数学学习中,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必将大大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迁移效果。
四、加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切实减轻学业负担
数学能力的培养不能简单地靠大量的练习,而应在数学思想(如等价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方程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指导下,养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七年级数学中,把减法转化为加法,把除法转化为乘法,利用应用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能使学生熟练掌握等价转换思想,把未知的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独辟蹊径地解题。因此,笔者从七年级开始,就在平时的新课和单元小结中有意识地逐步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轻松,从而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
五、实施分层开放式教学,全面提高数学质量
教学活动是通过教与学的有机结合进行的一项活动;教师要根据课标、教科书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按难、易、繁、简分几个层次,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很注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把握住不同要求的分寸。如对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在课堂上尽量让他们同答较为基本或较浅的问题。不论回答的对或错,首先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当作业难度大时,就让他们选做一些基本题。在批改作业时,对他们的作业批改得要仔细些,有时还写点评语,以指导和鼓励。有时还进行面批、对学习成绩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经常让他们答较难、较深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此外,笔者每周还向他们布置三四道提高题,一周批改或辅导一次,这些提高题来自于古代算数、数学竞赛或本阶段较深的问题等,假期还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参考书。对学习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吸引他们参加年级数学小组活动。
笔者从初一开始还实行分层教学,从教学目标、课堂提高、课堂练习、布置课后作业到课后检测,都进行分层,并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到九年级毕业,升学总复习时,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进步、有提高,在中考中发挥出较好水平。
总之,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主动按数学规律组织教学,把知识教学与育人教学结合起来,把传统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善于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训练技能前后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形成一个完整的数学系统,为义务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进行有益的尝试。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主动按数学的教学规律教学,善于从正面引导,表扬先进,帮助后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注意教书育人,注意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热爱数学学科,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