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材处理中的常规与非常规做法

标签:
教育语文课堂教学 |
分类: 教学研究 |
王力
在语文教学中,教材处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教材处理的成功通常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一是教材文本体式;二是教师的教学实践知识,而这种实践知识大多不能“学得”,只能是“习得”,即从教学实践中积累而来;三是学生的学情。文本体式是教材处理的基础,文本体式决定着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同的文本体式,教学内容及方法是有区别的。然而,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与否,却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文本内容的驾驭结果,也影响着对学生的学情能否准确掌握,最终也就影响了教材处理和教学效果。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师的实践知识丰富程度,教材处理可以分为常规做法与非常规做法。以小说教学为例,教材处理的常规性做法就是按照“情节梳理—人物形象赏析—归纳主旨—明确表现手法”等步骤进行教学。如对鲁迅先生《祝福》的教学,教材处理的常规做法就是首先理清倒叙式的情结结构,其次是欣赏祥林嫂这个主要人物形象,其中重点是三次肖像描写,然后通过人物形象来归纳小说主旨,再从情节、环境、语言、心理、行为等方面来归纳小说的艺术手法。
小说教学也有一些非常规的教材处理方法,如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市十三中学的曹勇军老师在谈《祝福》的教学时说:“我在小说中重点抓两个片段的品读,一是‘阿毛的故事’,带领学生品读第79小节(‘这故事颇有效……一面还纷纷议论着’),体会重点细节,如男人们‘敛起笑容’‘没趣’地走开,女人们‘宽恕’‘改换’鄙薄的神气,‘陪出眼泪’,老女人‘特意’寻来,‘满足’地去了;二是‘柳妈的玩笑’,品读第89~98小节(‘唉唉,我真傻’……‘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样一来,就可以抛开‘鲁四老爷的书房’鲁镇祝福的习俗’‘捐门槛’等容易说教的现成结论和教学套路,才有了真正的小说细节、感动和形象。”[1]
从曹老师的课例可以看出,语文教师丰富的实践知识对教材处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教学实践知识与教师的工作时间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教学时间在六年左右的教师,其实践知识相对较弱,应该悉心研究教材,尤其是刚走上讲台的教师更应该如此,这些教师在开始教学时,采用常规的教材处理做法还是比较妥当。这样可以让他们在循序渐进中摸索、学习、反思,积累和改善实践知识结构,增加他们的教材处理智慧,逐渐改进他们在教材处理上的做法,也可以避免在教材处理中顾此失彼的局面,进而创新教法。教学实践时间大约在十年左右,教学实践知识相对较丰富的教师,在对教材及文本已经能够熟练把握,就可以进行创性教材处理,就像曹勇军老师所说的,因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践知识积累厚实的教师知道哪些该教,哪些不需要教,哪些学生自己能看懂,哪些还需要点拨。他们对教学内容已经驾轻就熟,对教学对象也非常了解,知道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学情,进而进行教材处理和教学,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知识丰富的教师既能放开手脚,也能收得回来,最终回归文本本身,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过程也精彩纷呈,也让学生耳目一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艺术,其实,这也是教师的一种教学境界与智慧的体现。当然,这里说的只是一般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是很快的,对教材的处理也有其独到之处,这里不再讨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材处理的常规做法与非常规做法也不是互相排斥、截然分开的,大多情况下,教学实践知识丰富的老师还可以结合使用,但无论哪一种教材处理方式,都要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只要符合语文教学规律,教材处理的常规与非常规做法都可以使用。对此,著名语文教育家余映潮老师有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措施,他认为:“教材处理中的‘选点’手法,可用三个关键词概述:内容,部位,角度。内容:如着力突显语言教学、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文章章法审美、课文朗读训练、文中某项内容的集合等。部位:如着力品析欣赏课文的首段、精美厚实的中段,课文里某几段或某个部分。角度:如从有利于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课中活动的角度、从有利于语言学用积累的角度、从有利于学生能力训练的角度、从有利于文章审美阅读的角度、从有利于表现教学艺术的角度进行教材处理等。”[2]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处理中的“选点”,还是要以文本为基本依据,选的点应该与文本的核心内容有联系,能反映文本的基本价值,但这些都与教师的实践知识密切相关。另外,“‘选点’教学的内容必须与与课文的其它部分相联系、相呼应才能顺理成章,‘点’外一定要有‘面’。”[2]也就是说,在教材处理中,所选的切入点,对教学的文本来说,必须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是能联系全文的枢纽部分。
余映潮老师教材处理的“选点”一些基本的教学步骤如下:“(1)局部切入—整体感受—选点品读;(2)局部切入—选点品析—回扣全篇;(3)文章把握—局部切入—选点品析;(4)整体理解—选点赏析;(5)文章把握—选点赏析之一—选点赏析之二;(6)整体理解—选点切入—深化研读—照应全篇;(7)整体把握—局部深入—细部美读;(8)感受文意—整体理解—选点品读……”[2]在这些教学流程中,明显是常规与非常规的教材处理方法结合使用。像“整体理解”、“文意把握”这些做法都是常规性教材处理的入口,在日常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在使用。但是像“局部切入”、“选点品析”、“局部深入”等做法对教学实践知识不足的教师来说,就不太好掌握,属于较高一级的非常规性教材处理法,因为这些“选点”不仅是一个是一个“局部”问题,还要顾及文本整体。而这个“局部”的选择不是随便选一个就行了,况且,有些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是很难找到这个与整体相联系的“局部”,所以,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局部”并不容易。再说“选点赏析”环节,如果与文本核心联系不起来,对文本没有整体感,就字面意义进行表面化赏析,教学大多只能是浅尝辄止,欣赏不出文本的深意,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笔者认为在教材处理方面,教学实践知识稍欠缺的教师先学会常规性做法,仔细研究教材,而且应该做扎实;进而把常规做法与非常规做法相结合,提高教材处理的艺术性,最后达到熟练使用非常规而简洁的教材处方式,使语文课堂教学简洁化,效率最大化。